天津流动老师谈小升初新政后:学困生的光亮
今年是本市实行小升初新政的第一年,选拔性考试取消了,名校招收实验班的小卷取消了,上公办初中要在学区片内的几所中学里随机派位。学期已经过半,期中评价是否打破了原先的学校排名?七年级新生已经适应新学校和新老师了吗?相互交流的老师面对不同以往的生源有些什么改变?学校管理上有哪些新的变化?
关于教师流动机制实行半年后,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经历和感受:
流动老师介绍
王熙芃老师:原天津市第二十中学数学教师,现流动至十一中学
流动教师感受:
【我发现了学困生身上的光亮】
“其实刚接到去十一中交流的任务,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平时在重点校呆久了,教惯了相对优秀的学生,去薄弱校会不会力不从心?”谈起半年来的收获,从二十中学到十一中学进行交流的数学老师王熙芃这样评价:是自己教师生涯的难忘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们在一起成长。我学会了与学困生打交道的方法,也通过教学实践收获了自信。最重要的是,和这些孩子经过半年多的磨合,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每当看见他们变得更懂事、更有礼貌、更专注学习时,我就感觉到由衷的欣慰。”
【如何让学生们坐下来听课?】教师首先得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们养成好习惯?】把笔记当做作业来对待
推开所在班级的教室,坐着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王老师直言,这就是她刚到十一中学的第一印象。“这里的学生们是一群小鬼头,上课不注意听讲,随便说话甚至下位走动的都很常见。”
如何让这群学生们坐下来认真听讲?王老师动起脑筋。“这里的孩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我就把知识点讲得更浅显明白,甚至把很多小学知识进行弥补。为了让他们精神集中,必须首先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王老师的课上,开始呈现这样的景象:为了讲解某一个知识点,她让学生们扮演起各种卡通人物;为了引发同学们的注意,她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影片,只要能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尝试,王老师几乎都做了一遍。结果让她出乎意料——很多曾经坐不住的学生,对数学逐渐有了兴趣。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又瞄准了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我发现这里的学生们不会记笔记。课上认真看着我,但不知道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总结。”王老师说,为了让学生们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她把笔记当做了作业进行了布置,每天要求学生们上交笔记,由她来进行批改和反馈。虽然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但看到学生们的笔记本逐渐有了笔墨,搭起了知识结构,她就感觉到特别欣慰。“记笔记其实是一种自学能力。对我来说,能教会这些孩子记笔记,就是让他们掌握以后学习的自主权。”
【谁说学困生身上没有光彩?】
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经常上传着一项名叫“十一好计算”活动的实时动态。照片里,学生们通过一场场比拼大显身手,不仅金榜题名,还得到了数学计算能力的极大锻炼。特别是在近期的期中评价中,王老师所在班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居于前列,这让她和家长们特别开心。
看着照片里一个个举着小奖杯的稚嫩脸庞,王老师说道,“作为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其实他们自信心普遍不强。我曾经和班上几名同学沟通过,他们告诉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参加过课外培训,站在台上受到表彰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为了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十一好计算’活动也就孕育而生了。”
搭建平台,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们进行风采展示,通过评比,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通过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王老师也找到了打开学困生心房的那把钥匙——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和父母关系比较紧张,学习也存在困难。有一次我利用午休时间给她补课,在答题时我发现她利用了一种比较简单和巧妙的方法顺利解答,就及时拍照留存并发在了朋友圈。随后在班级公开课现场,我又引入这一环节,介绍了这名女生的方法,并及时进行了鼓励。后来她找到我说,从来没有老师这样重视她,她要努力学习不辜负我的期待。”
“在我眼里,这里的学生特别热情而质朴。每次在楼道遇到,都会恭恭敬敬地向我们鞠躬问好。作为交流老师,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把二十中学好的育人观念带到这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成功——所谓成功,不是成绩多么优秀,而是自信、阳光、开朗。”掌握了知识重点和易错点,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