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界限感的父母,会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
亲子教育·培养专注力5大法则,优秀从小抓起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当孩子正一个人玩的又高兴、又投入的时候,你怕他口渴就拿着水杯让他喝水,或者觉得他应该去试试其他的玩具,又或者觉得他应该去看书学习做更有意义的事,于是就要求他停下来做别的。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也许你会说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孩子很认真很投入的时候,我们的突然打断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这么说是对的,但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想当然的、以爱的名义破坏了孩子的“界限感”。
当孩子在投入某件事的时候,他会觉得此时此刻此地都是自己的,不自觉的以时间和空间来形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他在探索发现,在体验感知,觉得这就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当这种界限被我们打破的时候,孩子会很烦躁、很恼火,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打断;经常这样,孩子就会失去界限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什么是自己能够做的,不知道自己和父母、和别人、和外界的距离在哪;所以不管做什么都会坐不住、患得患失。
生活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孩子犯错闯祸了,我们担心孩子会自责,或者受到别人的惩罚,就主动去承担处理,这其实是打破了孩子“自我负责”的界限。当孩子摔倒了,我们很心疼就赶紧扶孩子起来,但孩子明明可以自己爬起来的,这其实是打破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界限……
我们总是随意的打断孩子、强势的介入孩子的成长,总是想当然的为孩子做、要求孩子做、甚至强制孩子做什么,并觉得这是为孩子好,这是爱孩子。其实,这是我们大人没有界限感。
当种种界限被打破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界限感,他会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距离在哪,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可以负责的……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会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他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呢?我想大概就像曾经的一个朋友,我叫他小磊。
小磊性格挺活泼,待人很热情,但人缘却不是太好,为什么呢?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小磊晚上睡觉比较晚,一般都12点左右才睡,有一次他半夜快1点了给一个同事打电话,只是因为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健身方面的问题,而那个同事一直有健身的习惯,所以就直接打电话问了。当时那个同事早都睡了,被人从睡梦中叫醒真是太生气。第二天给我们说:“他都不知道礼貌吗?不知道半夜打扰人不好吗?不知道我每天早睡早起吗?”后来我和小磊说起这个的时候他回答,“我觉得这没什么啊!”
还有,工作中小磊丢三落四的,有时自己的工作没做完,就去帮别人做事情,看着也挺热心,但只会弄得更麻烦,出问题了就说:“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反正我做不了!”
也许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生活中我不会刻意的远离某个人,所以和小磊也就成了能说心里话的朋友。
当说起这些事的时候,小磊总是说:“我觉得这没问题”,没错,他的口头禅就是“我觉得怎样怎样”,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表面上看是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就是缺少“界限感”,他缺少自己与别人的界限感,缺少工作任务的界限感,缺少自我成长的界限感。而这一切都是在小时候埋下的种子。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界限感”;“无规矩不成方圆”,更是一种对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界限感”,所以从小培养起孩子的界限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首先要做有“界限感”的父母,那生活里要注意什么呢?
这是孩子的时间
如果孩子正在专心的玩,正在专注的看书,那不要打扰孩子,更不要打断孩子而让他做别的事情。如果孩子把小秘密记录在日记本上,不要强制孩子拿出来,可以抱着尊重商量的态度去沟通。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时间、空间和秘密,这就是“界限感”的最初养成。
这是孩子的事情
当孩子摔倒了,不要马上跑过去抱起来,因为他可以自己尝试着爬起来,你的干预打断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如果孩子犯错了,那就要承担责任得到教训,你的袒护反而阻碍了孩子的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这就是事情、就是自我成长的界限。
这是我们的规矩
对孩子光有爱和尊重还不行,那就是放养,所以还得立规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要有规矩。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追逐打闹,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要诚实不能撒谎;玩,玩多久;涂鸦,在哪里涂……都要给孩子立规矩,在规矩下的爱和尊重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我们的,但首先是他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世界。做有界限感的父母,培养有界限感的孩子,帮孩子找到“自我”,孩子才能走上成长、成熟、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