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贪玩好不好

144
作者 李xiang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3-30 16:33 字数 4737 阅读 1200评论 0
【适合1-6年级孩子】20天攻克KET高频词汇:精准提分,高效冲刺,让英语飞跃进步
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平时根本坐不住,教他点东西也不学。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少儿英语班,可他根本不专心听讲,总坐不住,动动这儿摸摸那儿。说他也不听,他脾气变得十分烦躁。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班又一个班地学,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小孩子太贪玩可怎么办呢?

  答:不少父母为孩子好玩所困扰,或苦口婆心,或惩罚责骂,或棍棒相向。“文韬武略”用尽,仍难尽人意。现在又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盼子成“龙”心切,碰上这样的孩子真是伤神。

  但是,家长们应该知道,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图像观察发现,人在母腹中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而且花样还不少,诸如挥手踢腿,玩弄脐带,吸吮手指,伸臂眨眼做怪相。即使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未泯灭,8小时之外的打牌、下棋,养鸟栽花,不都是这种天性的流露吗?玩也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学习”。

  我们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看来杂乱无章,但却都有一个“序”。孩子的发育成长也有一个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项适合他身心发展特点的主导活动。如乳儿期(0-1岁)是情结交往活动;婴幼儿期(1-3岁)是摆弄实物活动;学前期(3—7岁)是游戏活动;学龄初期(7-12岁)是基本学习活动等等。每一项主导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只有积极地参与前一项活动,才能为后一项活动的开展准备好必要的心理条件。因此,有些大人觉得玩浪费时间,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琴呀画呀的,但是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如果取消或剥夺了孩子的玩,硬要把基本学习活动提前到学前阶段进行,就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往往“欲速则不达”,造成孩子负担太重。由于对家长布置的学习不感兴趣,又无力抗争,只能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做出种种不如家长心意的表现,如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注意力不集中,你前面提到的坐不住、发脾气等。

  其实,玩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本身不也是一种学习吗?比如许多孩子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你扮医生,我扮病人,你当汽车售票员,我当乘客等,这时游戏就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通过不同人物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时塑造孩子的行为大有好处。如有的幼儿园老师讲,原先怕打针的孩子,扮演过“大夫”以后,再打针时变得勇敢起来了。游戏中有时为了一个玩具或一条游戏规则可能会发生争执,在解决争执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如何处理好群体关系,也发展了同情、合作、尊敬、关心别人的个性品质。

  现在,不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父母恐怕不多,但要分清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教育,更不是放任不教育,而是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进一步学习,并为之创造好的条件。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强迫学,只能是事与愿违,成效不大。明智的家长应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之中。可以针对具体事物教孩子认识,描述,比较、启发他提出问题。再大些,做各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游戏,与小伙伴对话,和动物交朋友,促进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和心智的发展。脑子便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中接受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见到鹅时背一首“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唐诗给孩子听;见到小燕子,教支“小燕子,飞呀飞”的歌曲,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知识。这比在家里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也乐于接受。

  当然,理解、顺应孩子的好玩心理,决不意味着听之任之,家长就大松手。当孩子三四岁以后开始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时,还应当把玩和学合理的安排、以免相互冲击。有的孩子玩起来上隐,可以不吃、不喝、不睡。对此,父母绝对不能迁就,以防玩心太盛,由好玩变成毫无节制的贪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活动应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渡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龄阶段,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性格培养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