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这么治准没错!
0-8岁的孩子必须培养这3个好习惯,错过就晚了孩子写作业只能靠打?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妈妈沙龙,大家在一起探讨教育中的问题。其中一个妈妈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让我在感慨之余想到了很多。
她的孩子今年读四年级,写作业特别磨蹭,每天都靠严防死守才能完成作业。
不只是写作业,用这位妈妈的话说,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根本没有规则意识,说什么都不听,只能靠打,不打根本没法管。
这位妈妈一脸的憔悴和焦虑,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
“我真是太累了,每天被他折磨得都要崩溃了。好多次想过不管他了,可又想,他还这么小,现在就不管他,将来得成什么样?可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管了……”
经过亲子导师的分析,以及这位妈妈后来更具体的描述,问题的脉络渐渐展现出来。
可以看到,写作业磨蹭只是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面以下的,是巨大的冰山,是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这位妈妈的苦恼也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我收到的留言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关于写作业磨蹭的问题,都是天天为写作业耗得大人孩子都筋疲力尽。
有一个妈妈说,为了让孩子写作业,每天都要打他一顿。她知道这样不好,也担心把孩子打坏了,可是如果不打,作业根本完不成。也试过讲道理,设置各种规则和奖惩机制,都没有用,最后还是靠打。她现在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02孩子写作业磨蹭深藏的问题
为什么妈妈们会对写作业这件事这么焦虑,这么关注?我想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对孩子的将来担心:把学习看成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好好写作业,成绩就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就没有出路——怎么能不焦虑呢?
二是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性格、生活习惯和亲子关系的养成阶段,所谓三岁看大,很多性格和问题其实都已成型。但家长认为不是大问题,长大些就好了,潜意识里在回避,所以很多问题都没有爆发出来。
到了小学阶段,必须要实打实地面对各种社会规则、学习任务,短兵相接,尤其是在每天的学习和功课上,家长更是逃无可逃,很多问题由此爆发,表现出来就是在学习上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只是在学习上表现得更突出、更集中。
打个比方。孩子咳嗽了,这只是表征,简单粗暴地吃止咳药,效果倒是立竿见影,看起来治好了病,实际上是抑制了神经,把咳嗽硬生生地压住了。总是这么压制,还容易发展成哮喘。想根治,还要弄清楚咳嗽的类型,才能对证下药。
就像把孩子打一顿,好歹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却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只能按倒葫芦起了瓢。
好的医生,还会再往深看,孩子总是咳嗽,是不是肺气虚?脾生肺,肺生肾,还要把脾和肾调理好……这个调理过程是缓慢的,需要付出耐心,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身体调理好了,自然就不容易咳嗽了。
说回写作业磨蹭,这个看上去很单纯的问题,当我们沿着冰山一角,潜入深海,会发现哪些深藏的问题呢?
03也许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抱怨孩子写作业太磨蹭的家长,多聊几句,就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不只是这一个问题,而是各种的磨蹭、各种的不听话。
这些家长的处理模式也很类似: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讲道理不听——打骂——最后发展成不打不行。
这样的家长,很多是控制型的家长,在他们的心里,是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的,会时刻拿自己的孩子和理想小孩做对照,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应该”和“不可以”:
正常的孩子应该回到家就写作业。
写作业应该专心致志,不能马虎。
我讲的道理,孩子应该明白,马上改正……
就像沙龙上的那个妈妈,为了扳孩子的习惯,在家里到处贴上小纸条,写上各种“必须”和“应该”,比如:刷牙至少刷一分钟以上……
试想一下,换作你当孩子,每天被父母“必须这样、不能那样”的念叨声包围,做什么都有一双眼睛盯着你,做不好就被讲道理,就被打骂,你是不是有一种窒息感?会不会想反抗?反抗不了,会不会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力感?
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上的消极表现就是一种反抗,一种潜意识的反抗,越催越磨蹭,越打越不爱学习。
怎么办?
我们在中学的政治课上都学过,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
当家长面对孩子,除了打,已经无计可施,作业问题已经其实已经退居其次,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善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控制孩子,言行举止都要遵守你认为正确的规则,孩子在你的眼里满是缺点和问题,就要意识到,你们的关系出了问题,修复和孩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看到孩子的优点,控制住自己的控制欲,留意头脑中的“应该”和“不可以”,不再把孩子当问题,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
把控制变成赞赏,把挑剔和指责变成支持和帮助,这对孩子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让孩子感到你的爱。从你对他的态度中,让他知道,他很好,值得爱,提升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尊和自信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只有当内心充满了力量,他才有兴趣探索外部世界,包括学习这件事。
04也许是父母自己的成长问题
其实,亲子关系的背后,往往可以看到父母自身在成长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觉知,父母会把他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和孩子的关系中,造成现在的问题。
比如,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到爱的妈妈,她的内心是匮乏的,她是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的,她的匮乏感会让她想方设法去抓住、控制孩子,或者是另一个极端,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实际上是在填补自己的匮乏。
沙龙上的这位妈妈就有这样的问题,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她也意识到自己在情绪处理上有一些问题。结婚生子后,丈夫不仅很少管孩子,还埋怨她没带好孩子。
这位妈妈说话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情绪上的紧张和不稳定,委屈、愤怒、无助,哪怕是一点善意的笑声,也会激起她情绪上的反应。
如果自身积压的情绪没有得到清理,旧有的创伤没有得到愈合,就像一座压抑的火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与之朝夕相处的家人肯定会感到压抑和紧张:谁愿意生活在一座火山旁边呢?
怎么办?
所以,当你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总是磕磕绊绊,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听听自己的内在小孩在说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去改变他人,总觉得对方变了,一切就都好了。实际上,我们是改变不了别人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作为母亲,更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她的情绪会影响到家里的每一个人,当母亲改变了,自然会影响到爱人和孩子。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更好地成长起来。
05也许是孩子的特性问题
沙龙结束后,亲子导师特地为这位妈妈的小孩做了一个测试,通过脑电波和指纹测试孩子的性格特质以及先天优势,借此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
结果显示,孩子具有很多典型的领导者的特质: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组织能力强,空间感强,目标感强,不达目的不回头。当然,也有一些方面偏弱,比如,对声音和情绪的感知力不强。
而孩子的这些优点,在妈妈眼中都是让她苦恼的问题。在沙龙上,这位妈妈还用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数落孩子的“缺点”:他一旦认准了目标,谁劝也不听,就一定要做……
听了这些结果分析,她平静了很多,若有所思:确实是这样,他上课虽然不怎么听讲,但老师讲的他都明白。写作业虽然磨蹭,但不是不会,盯着他做,20分钟就做完了,不盯着做,能做两个多小时。难怪我在旁边说他吼他,他却当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
这位妈妈苦笑着叹了口气:我就希望他能像个平常孩子就好……
这个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率暂且不论,但这是一条思路:父母只有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明白孩子是怎样的一种人,接纳他的本来样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怎么办?
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他对什么感兴趣?哪类事物能让他专注?他是偏敏感还是心比较大?他喜欢当组织者,还是跟随者?他擅长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还是通过听觉?他是掌握知识有难度,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抑或只是不愿意做重复的练习?……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很多家长眼中没有真实的孩子,只有头脑中理想的小孩,不出问题才怪。
真正的教育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而不是把蕴含着无数可能性的孩子斧斫修剪成平庸的样子。
像这位妈妈,她的孩子天性聪明,精力旺盛,不爱受拘束,但她头脑中的理想小孩却是一个“乖孩子”,因此处处拿一个乖孩子的标准要求他,各种限制,各种担忧。只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家成了战场,母子间的战争天天上演,孩子的天性受到压制,妈妈也几近崩溃。
06也许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
当然,也许问题没那么复杂,孩子只是单纯的磨蹭,是习惯养成的问题,需要家长拿出智慧和耐心,一点一滴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不过,如果解决磨蹭问题已经上升到打骂的量级,成为一种常态,父母还是要在自己身上多做功课,看看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情绪背后的认知模式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就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
总之,写作业磨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或者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事都不是小事,不是找到一个方法就万事大吉了。
这些问题都在提醒父母,这里有功课需要做,需要父母去觉察,去思考,去成长,而不是单纯的压制或者逃避。
每个打骂孩子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但爱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爱也是要学习的,要爱对方法,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更重要的,要学会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