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张骞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
百家讲坛姜鹏:复旦名师中国通史课为什么说张骞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去世,左谷蠡王伊稚斜趁机击败了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自立为新的单于。于单太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汉朝,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但仅仅几个月后,这位匈奴太子就去世了。对于汉朝来说,这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就在匈奴太子于单南奔投降汉朝的过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趁此机会回到了汉朝。他就是张骞。
汉武帝刚即位不久时,汉匈双方摩擦不断,边境线上时不时会有汉人被匈奴掳去,同样,也存在匈奴人投降汉朝的情况。当时有一位匈奴降者对汉武帝说,“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这句话大意就是说,在西边的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原来居住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叫做月氏。这个国家被匈奴的第二任单于——冒顿单于攻破了,在此基础上,第三任单于老上单于杀害了月氏王,而且非常残忍,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饮器(一种解释为酒杯,另一种解释为夜壶)。月氏国在连续遭到匈奴打击以后,为了远离匈奴的势力范围,幸存的人民就向西迁移。但月氏和匈奴两国的矛盾依然很深,月氏人心里应该还是非常怨恨匈奴的,苦在没有一个强大的盟友可以和他们联合起来报复匈奴。
得到这一消息后,汉武帝就下令招募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希望有人可以代表汉朝政府出使月氏。要知道,前往月氏的这条路充满了相当多的危险,在此之前的文献资料中从没有一个中国人到过那么远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没有记录,没人知道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挺身而出,这个人就是张骞。
《资治通鉴》记载,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他从陇西郡一直往西走,但是当时这条通道是被匈奴人控制的,所以张骞刚走出没多远就被匈奴人扣押了,而且这一扣押就是被扣押了十余年。后来张骞趁机逃跑,向着他所知道的月氏方向奔袭,一直向西走了几十天,误打误撞走到了另一个国家——大宛。按照今天的地理划分,大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高原以西,而张骞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一路从陇西走到了中亚,可想而知,路途必定十分艰险。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
到了大宛国之后,张骞表明自己汉朝使者的身份,大宛国王听后喜出望外,史书上记载,“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原来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帝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苦于没有机会和汉朝政府接触。现在正好来一个汉朝使者,就想借机和汉朝搞好关系,于是派了几个向导和翻译帮助张骞寻找月氏国。他们先把张骞送到比较近的康居国,再由康居国派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了大月氏。
十余年的旅途后,张骞终于到了月氏。他满心欢喜,本以为自己终于要完成使命了,但月氏人的回复却让张骞大失所望。原来月氏人向西迁移后,在太子的率领下,击败了一个叫做大夏的国家,并且统治了这块土地。这里不仅水草肥美,而且没有寇盗,所以月氏人很满足地在此处定居,“殊无报胡之心”,并没有讨伐匈奴的想法。
此后,张骞又在月氏国待了一年多,但最终仍然“不得要领”,没办法在月氏国完成他最初的使命——联合月氏攻打匈奴。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只好准备回到大汉。但是,张骞在回程时又一次被匈奴人扣押,在被关押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乱,张骞才得以回来。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趁机逃回,张骞一共走了13年,而他当初带出去的100多人的使团,回来时也只剩下他和仆从两个人了。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张骞可以说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他是第一位踏上“丝绸之路”的人。在此之前,中国人甚至不知道西域的存在,对于当地的民风民俗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司马迁称张骞的这一次出使为“凿空”——凿开了一条原本不存在的西域之路。
经过张骞的这番努力,中国人才逐步了解了西域各国,后世无数人才得以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进行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因此即便是今天,我们也有必要向这位伟大的使者致敬。
本文为:为什么说张骞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收听百家讲坛姜鹏:复旦名师中国通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