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欠孩子这么一堂课
欢喜识字—好看好玩的汉字审美启迪课对于死亡,中国人一向讳莫如深。各位,你和孩子谈过这个话题吗?
前段时间,一幼儿园老师因交通事故去世。家长们得知此消息后,纷纷选择隐瞒,只有一个家长告诉孩子真相。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01
据了解,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始死亡教育的国家,早在1976年就已经有15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明尼苏达州,这门课程可不仅有理论教学,还有实践活动,包括带孩子参加殡仪馆以及观看电影、视频等方式,来启发促使孩子思考死亡。
英国开展的是角色扮演这种比较有趣的形式,带着孩子一起互动式学习。让孩子参与其中,体验丧亲引发的各种情绪变化,进而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韩国呢,更有情景模拟体验死亡,模拟入棺体验。他们讲究仪式感,需要参与者进行撰写遗嘱、穿寿衣、入棺等流程。
……
而我们中国,关于死亡的教育几乎是0,孩子们似乎没什么机会认识死亡。
就如白岩松在“追问生命尊严”的圆桌会议上所说的那样“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02
事实上,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家长没能适时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识,甚至影响一生。
然而在中国,早已形成一种重生忌死的文化。大家因而深受影响,不愿谈及死亡。凡是与此相关的人、事物等,都成被认为是不吉利、晦气的。仿佛我们尽量不碰到死亡,就可以远离,甚至不用死亡一般。但是啊,不知死,焉知生。
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专题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确认的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就有392例,平均1天1例!
在这些孩子眼里,遇到问题生命就成了一种负担,只有放弃才是解脱!
更可怕的是,一些人还漠视他人的生命。
2017年,一15岁少年强奸7岁女童后,为不让人知道竟将其推下25楼,事后还淡定去超市买零食。
今年3月,一大学生悲观厌世,为了自杀练胆竟杀死无冤无仇的滴滴司机。
当然,这些是极端事件。更普通的情况是,很多人不知生命的可贵,肆意挥霍,抽烟酗酒、拼命熬夜,甚至吸毒……直到健康亮起红灯,才后悔莫及,亦或仍然执迷不悟。
03
那么,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首先请记住一个要点:不要回避,也别去美化。然后,你需要做以下这些事:
1. 利用合适的契机
比如亲人离世,扫墓踏青,宠物死亡时。适度让孩子参与其中,诚实坦率表达和解释死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认知不一样,大家应选择合适的方式。
* 0—4岁:此时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这一概念。大家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来解释,比如“这个人坏了,没法恢复了”,就像再也修不好的玩具一样。
* 4—7岁: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能辨别一些是非,也慢慢学会思考。这个时候还用比喻法不再合适,大家应告诉孩子死亡的真正意义,让他明白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同时,危险教育要做好,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 7—13岁:孩子上了小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会思考、判断什么是死亡。此时,他们能明白死亡是人不可避免的终点,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
2. 选择合适的方式
带孩子观察花开花落的现象,或选择合适的绘本(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影片(比如《寻梦环游记》、《生命故事》)。其他科普途径都可以,比如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生老病死这个过程。记住,别吓唬孩子,平静告诉他们,他们反而会欣然接受。
3.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我们情绪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变化,悲伤是难免的。相比遮掩,树立一个悲伤又能自我治愈的形象更好,这能帮助孩子理解死亡带来的情绪。
同时,让孩子明白父母可以信赖,家庭可以接纳各种情绪。在孩子因为宠物会亲人死亡而被悲伤时,比起安抚,他们更需要的是耐心的陪伴。大家可以尝试这么表达即客观事实+内心感受“你很爱他,但他死了,所以你很伤心、难受,是吗?”用这种提问的方式结尾,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死亡教育在关键在于让孩子面对死亡时不那么恐惧,了解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当下,更好的活着。希望大家都能懂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