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母爱
投资大师的传奇故事1
昨晚小陈又颠颠地跑去跟爸爸睡觉了。对于我都不再“安慰”了。
还在奇怪爸爸怎么不出去跑车呢,听得父子俩得谈话才知道,不知道什么时间小陈又磨了爸爸让爸爸晚上陪他了。
2
话说起来,大概是从上了小学开始,小陈越来越爱磨着爸爸抽时间跟他玩儿了。而且有些事情都不跟我这个“亲密无间”的妈妈说了,总爱神神秘秘的找爸爸。一度我还有些吃醋呢。要知道,原来就算是爸爸凑过来抱抱或者主动给读书小陈都是死活不让的。骤然的转变还让我这个妈吃不消,略带吃醋呢。不过,心里还是明白在孩子的教养这件事情上,很多的事情不是妈妈一个人完全能给予的,爸爸妈妈绝对是一个都不能少。
3
.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大多是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而爸爸则喜欢选择一些较剧烈、带冒险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玩。拿抱孩子来说,妈妈更多是小心翼翼地搂抱,生怕孩子有闪失。而爸爸的方法则多种多样,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把孩子抛起来接住。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却会受到孩子的喜欢。
作为母亲,自己深有体会。对于孩子平时的行为,担心焦虑的多,所以,对孩子的一些活动就会限制,控制的多。
孩子背书包,妈妈们会担心书包把孩子压成驼背,影响孩子身体发育,然后送的时候给背到学校,接的时候第一时间接过来背在肩上,而父亲肯定会很少,无外乎就那一句:“自己背上,一个书包还能把你重成什么样。”
带孩子去公园里玩儿,妈妈恨不得一刻不离孩子身边,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摔了,打架了,弄脏衣服了。孩子之间追跑打闹了赶紧制止,然后再显示一下自己的教子有方,教孩子大让小,有礼貌,赶紧道歉,甚至不惜抢过孩子正玩儿的玩具送给别的孩子玩儿。。。。。爸爸呢,带出去,只是眼睛瞟瞟孩子,只要是没有危险,任由孩子玩耍,磕了,碰了,一句:“没事,想玩儿就接着玩去。”事情就解决了。孩子间发生矛盾了,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不到必须不参与,不惜让男孩子之间自己打一架来分出胜负。
我们当妈的会操心到怕穿夏天穿短裤孩子容易杵伤膝盖而不愿意让孩子穿短裤跑,担心穿凉鞋会伤到脚趾头而在买鞋的时候左挑包头儿右挑不漏脚趾头。。。。。。
爸爸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周到。他不会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在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对孩子的问题、困难“熟视无睹”。比如,孩子骑车摔倒时,妈妈常常会跑上去问:“摔到哪里了?到医院去包一下。”为父亲却会无视孩子伤口,说:“爬起来!下次要注意。”正因为爸爸的“粗心大意”,给了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主动适应、锻炼自我、尝试错误与自主更正的机会。
4
开始发现,孩子从小就非常依赖母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父亲的开阔、活跃、勇敢都对长大的孩子形成了吸引力,而母亲教育中的弱势,比如太过细心、琐碎、相对父亲显得保守和少有变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让长大的孩子开始厌倦。
对于孩子,我一般是感性大过理性。很多的事情上没有条理和章法,都是兴致既来,兴致既走,关心孩子可以细到头发丝,但是,有时候又是无理取闹。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小陈很多方面越来越不喜欢我的方式,尤其是男孩子,相对更喜欢明确,目的性强,有条理,比较分明的教育。所以,会出现,小陈很多事情会很郑重的跟爸爸提出或者是商量,而不再找我。
父亲比母亲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爸爸比妈妈更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对孩子的要求更严格,方法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5
随着小陈的长大,交往的人越来越多。有大有小。我又希望小陈多跟大孩子交往,参与一下大孩子的活动,又担心遇到一些品行不是很好的孩子学“坏”;又担心被欺负;听到孩子回来告诉一些事情就有些坐不住,会跟孩子说:“这样的孩子你不要跟他玩儿了。”其实,孩子当时就是困惑她们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不是让我为他做决定或者是评判他的朋友。而爸爸会给小陈分析一下事情本身,会告诉他一些生活当中的原则和规则,会告诉他一些应对的办法。
.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既能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又能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这比母亲的琐碎,表面化,相对对待事情的狭窄要好的多。女人是感性的,碰到问题容易抓小放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男人是理性的,能抓大放小,特别能把握原则和方向。
6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回归对于孩子的成长绝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从幼儿期到中学,大多数母亲对孩子教育影响力的高峰在小学三年级,过了三年级以后逐渐下滑,呈抛物线型:而父亲的影响力呈缓坡上升趋势,到了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孩子幼小时,母亲在养育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亲切、温和、体贴、细致入微,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把这种优势带到教育行为里,稍不注意,很容易使优点变成缺点,比如唠叨、烦琐。如果不被孩子认同,母亲原来的温和、亲切就变成了命令、训斥,甚至气急败坏。
自己都发现,自从小陈上了小学以后变的烦琐,唠叨,爱发脾气,容易失去理智了。还会感叹为什么原来那么可亲可爱的小陈现在变的不一样了呢。
其实,只不过孩子在成长,他成长到了某一个阶段,有了这个阶段的特征,开始更独立,更自我,更有思想,而我还没有抽离出来,还想让他符合我的期望,能够在我的掌控之中,能够按照我的规划,我的要求去做,达不到我的要求,我的期望,我就会叨叨叨,唬唬唬,突然会觉得自己那么没有本事,连孩子都管不了了。可以接受孩子的优秀,不能接受孩子的不优秀。相对来说,爸爸在这些方面要比我理智的多的多,很多的时候都是爸爸的理智降温了我的焦虑。
现在是出现了,很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边缘化”,这会对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在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减弱或缺失,母亲将扮演多重教育角色,让母亲自己无法清晰的定位自己,同时让孩子无法适从,原本是天性中爱的港湾和成长中坚实的臂膀的功能被遮蔽!母亲变的不可理喻,孩子弄的无所适从。
7
妈妈要学习,爸爸要参与,孩子的生活才会相对轻松,理智,快乐,孩子才能更好的发现和找到自己。
说实话,得感谢爸爸的回归。6岁前除了妈妈可以不需要爸爸的小陈让妈妈全身心照顾陪伴了几年。当他的年龄到了找寻父爱,需要男性发展的时候,他会主动的去找爸爸,爸爸的及时回应也让小陈有了另一面的发展,我会更多的听到:“这是爸爸对我说的” “这是爸爸教给我的” “这是爸爸告诉我的” “爸爸跟我说” “爸爸说”。。。。。。
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是很重要的。
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爸爸妈妈,咱们一个也别缺席,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