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农”产业的脉搏

144
作者 汐汐汐汐汐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14 09:28 字数 9347 阅读 866评论 0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当全国众多高校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难题展开激烈的技术竞赛时,武汉轻工大学却把目光投向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今,在湖北乃至全国许多超市货架上的福娃大米、陈克明面条等农产品,已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知名品牌。

  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都与武汉轻工大学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所支撑湖北“三农”产业发展的地方高校,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不仅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培育并盘活了一个巨大的农产品行业,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为学校发展赢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也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智库、技术库和专业人才库的作用。

  学科专业在服务“三农”中获得“升级”

  武汉轻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第一所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虽然办学历史较长、行业背景深厚,但上世纪末,该校与很多地方院校一样,既面临同类型院校内部的同质竞争,又受到老牌本科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双向挤压。

  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该校依托粮食工程、油脂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精细化工等“人无我有”的传统行业特色专业,紧扣地方“三农”产业脉搏,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手,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社会服务作为连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管道。

  2009年6月,武汉轻工大学与湖北钟祥市签订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示范区”的框架协议,校市联手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这也是该校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又一个大手笔。

  与此同时,该校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政府签订协议,学校与襄州区政府建立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开展区域产业政策研究和企业技术服务,围绕科技兴区,推进以粮油、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区域块状经济、特色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该校,类似这样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校市合作项目还有很多。近几年,该校与湖北省10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安陆市打造了“中国粮油机械之都”,与钟祥市合作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承担完成的“湖北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研究”、“湖北县域特色产业分布与发展战略研究”、“湖北襄阳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多项咨询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被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用。

  学校服务“三农”产业的市场“试水”,既帮助该校厘清了“特色兴校”的学科发展思路,也为该校特色学科、老专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动力。面对“三农”产业迫切的市场需求,该校以原有轻工食品类专业为依托,发挥特色学科专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相关学科专业通过支撑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找到结合点,开展“轻工食品”学科专业群建设,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立项、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粮油、饲料、机电、化工等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培育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化工等新兴特色重点学科。该校现有的20个省(部)级学科基地均集中在轻工食品领域。

  区域经济“主战场”成学校人才“加工厂”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办学的最深体会,就是学校在利用服务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主战场’的同时,锻造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湖北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在全国居于重要位置,柑橘、水禽、生猪、茶叶、魔芋、板栗、蜂蜜、香菇、山野菜等农产品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丰富的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但加工转化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难。

  依托学校农业科技优势,武汉轻工大学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湖北农业“一县一品”发展战略,每年校党委书记、校长带队深入调研地方科技需求,组织专家教授展开专项技术攻关,同时,学校制定多项激励措施,引导教师“深入农村找项目,深入企业找活干”。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各企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作为湖北特产的精武鸭脖,几年前还只是小作坊。在学校政策引导下,该校刘章武教授对精武鸭脖进行加工工艺研究,通过不断攻克亚硝酸盐阻断等技术难题,延长了产品保质期,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并直接推动了规模化生产,加工产量从较小规模提高到每年可深加工上千万只鸭子,年产值数亿元以上。

  与之相似,该校刘大川教授发现湖北蕲春的紫苏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于是,他和当地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开发出紫苏系列产品,畅销市场,当年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新增利税600多万元。如今蕲春的紫苏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带动上万名农户脱贫致富,也为该县开拓了一条医药深加工产业的经济发展新路。

  正是在该校科技支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组织引导下,湖北省已形成宜城花生、京山桥米、长阳木瓜、阳新油茶等一批农产品产业化片带或加工基地,武汉小蜜蜂、洪湖德炎水产、汉口精武、监利福娃集团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娃大米、精武鸭脖、鄂州武昌鱼、德炎水产、蕲春时珍保健油等系列产品和品牌,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学校不仅与行业、企业建立了40余个不同领域的校企共建研发机构,而且帮助带动大批教师快速成长。如今,该校侯永清教授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周坚教授入选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以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刘玉兰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也已成为行业科技研发的领军人物。

  立足地方的应用性研究跃升为国家战略成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很多研究,虽然看上去都只是与食品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与一些高校所从事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应用性研究只要解决了现实难题,一样也能成为国家战略成果。”武汉轻工大学校长曾祺林说,“这些年,我们的立足点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把推进科教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结果证明,我们的特色更明显,一些当时只是为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后来却成为国家战略成果。”

  我国因仔猪肠道健康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这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技术攻关,侯永清教授作为主要参与者研制出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成果及相应产品,使用该技术及产品后,仔猪日增重明显,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腹泻率显著降低,为养猪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成果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系列产品已被推广到全国30余个省市及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与该成果一样,该校刘启觉教授主持开发的粮食保质干燥与储运减损增效技术,解决了稻壳污染环境问题,又为农产品烘干提供了洁净可再生能源,还可生产稻壳灰有机肥。该技术主体稻壳悬浮燃烧炉与国内外燃油型或燃气型炉灶相比,结构更简单紧凑,成本更低,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谷物和油料干燥的“一机两用”。该成果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被全国500多家企业采用,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发挥轻工食品领域的学科优势,武汉轻工大学瞄准行业前沿技术需求和企业重大应用需求,坚持协同创新,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