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告诉我们: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144
作者 小宝马shan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30 10:33 字数 7250 阅读 2981评论 0
零基础学钢琴

印度电影《起跑线》2107年在我国上映之后,引起巨大的轰动。这部电影讲述的印度夫妇拉吉和妻子米塔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幼儿园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他们买学区房、贿赂政府工作人员,最后甚至住进了平民窟。电影情节几乎就是我国适龄儿童入园的真实写照。记得前段时间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为了孩子上学,全家人只能在工作日住在30多平的学区房里,周末才能回三居室的大房子住。家长们费尽心思想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就读,无非就是想让孩子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却不知道对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

1

重视学习,改变孩子人生的航向

电影里有三个细节——

希亚姆偶然听到米塔说了一句英语,在仗义借了上完厕所没水用的拉吉两桶水、拉吉登门道谢时,赶紧请求米塔教儿子英语。

儿子捧着书流利地念着英语儿歌,希亚姆和妻子双手紧握、两眼含泪,喜道:“谁能想到,劳工的儿子也能说英文?”

于是,希亚姆便决定专程到学校去感谢校长,在得知学校能办好是另有捐助者时,仍然坚持一定要登门道谢。

希亚姆三代贫困,说要比穷没人比他更懂。可是他重视儿子的学习,愿意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儿子改变命运。

你说,谁不重视?

什么叫重视?

说两句“好好学习去”,不叫重视;成绩不好就打一顿,不叫重视。

为人父母,你愿意为孩子的学习,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叫重视。

2019 年,《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全国总冠军刘媛媛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都没有门。”

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一对农村夫妇,他们是怎么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的。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

那时的刘媛媛,在全国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在读,站在电视里,即将问鼎《超级演说家》的冠军宝座。

再说回电影里,儿子有了进步,希亚姆就满怀诚恳地感谢学校。

相比成天在孩子面前大骂“现在的学校就知道钱”“现在的老师全都不负责任”,希亚姆带给儿子的是最为正面的心理暗示。

2

乐观坚强,填充孩子生命的底色

希亚姆的儿子成功申请到了 RTE ,最终却还是在抽签中落败。

他垂头丧气地走出礼堂,叹道:“爸爸,我还是不够幸运。”

我的心一紧,生怕听到穷了三代的希亚姆说出更丧的话来。

可是,他蹲了下来,郑重地握住儿子的双臂,凝视着他的双眼,说道:

“别瞎说!你是最幸运的孩子!

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

学校不录取你,是他们的损失,该哭的应该是他们。”

紧接着,希亚姆转身恭喜拉吉一家,并和妻子掏遍了裤兜衣兜,凑出仅有的一点钱,说要晚上给他们办派对。

生活中,我听过太多的家长“教育”孩子,

“咱家穷,哪能住得起那样好的房子?”

“咱没钱,能供你吃、供你喝就不错了。”

我们自以为在教孩子节俭,却不知说出的总是“你不配”的自卑。

3

真诚善良,收获朋友的真心相待

希亚姆带拉吉去饼干厂做工,拉吉因为不慎摔碎饼干、频繁往返厕所而被扣光了工钱,希亚姆把钱分给他一半,说“男人不能空着手回家”;

希亚姆的妻子带米塔去取水领米,米塔因为痛骂缺斤短两的政府发米工作人员,而使得所有人粒米无收,希亚姆的妻子把米分给她一半,说“饿着肚子睡觉的滋味不好受”;

希亚姆误以为拉吉要打劫提款机,悄悄尾随将他拦腰抱回,见他执意要去,硬是撞到一辆车前碰瓷,以双臂鲜血横流、走路歪歪斜斜的代价,换回了拉吉所需的 2 万多元钱;

最后,希亚姆识破真相,得知拉吉是老板、住豪宅、却抢走了他儿子上学的权利。

他愤怒地冲向学校准备告发,却意外遇到皮娅,在皮娅一声甜甜的“希亚姆叔叔”里,他放弃了,他说自己和拉吉这种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会剥夺别人的权利……

希亚姆,这个地地道道、毫无本事的贫民窟男人,彻底敲开了拉吉的心门。

拉吉为此后悔自省、捐资助学、自我告发、给女儿退学,他觉得教会他最多东西的就是希亚姆。

4

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希亚姆一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相比上流社会的公子,他的儿子拥有着单纯快乐的童年。

几个细节——家里蚊虫乱飞——会导致传染病的那种,儿子慌张地叫来老爸,希亚姆打死蚊子后,坐在矮墙边,学着公蚊子的声音嗡嗡鸣叫,说这样能驱蚊,镜头切到墙头上——静谧的夜色,圆圆的月亮。

有爸爸在,儿子不慌。

皮娅因为说印地语而被上流社会的同龄小孩排挤,却在平民窟污水横流的街市上,和希亚姆的儿子一起,在父母的身边,滚着铁环、放肆奔跑、开怀大笑。

你说,这有什么用?

所有的这一切,都敌不过上流社会轻而易举拿到的通知书。

所有在贫寒日子里学会的技能,都敌不过有钱人家拔根毫毛轻轻一吹。

你说,起跑线就是奥数,就是英语,就是钢琴,就是名校。这是错误的想法。

太多心理的疾病,细数着孩子的压抑;

太多自杀的新闻,罗列着教育的疮痈。

你说,这是极端个案。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起跑线》的海报上,这句话赫然揭露了畸形的现状。

可是,连自己都讨厌的我们,一定做不了孩子的榜样。

别再搞错了方向,上名校固然重要,我们的言传身教却更为重要。

毕竟,为人父母,我们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编观点

不论大家最后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最终,学校教育只占我们教育时间的三分之一,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占三分之一,社会环境是另外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大多数宝爸宝妈并不是专业人士,甚至对政策和教育现状“一无所知”的也不在少数,很多消息都是道听途说,或受闺蜜、朋友影响,并不确实。

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固然是好的,前提是在真实的了解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孩子小学六年有明确简单的规划。同时希望孩子哪方面得到成长?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是否名校就一定适合孩子?希望各位多一份思考~

最后,教育不是择校一锤子的买卖,更多是家庭长期的付出。

家庭教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