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挑学校的三大误区,你推娃入坑了吗?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冀教版)1.别人去名校,我家娃也得去
这个坑,不少妈妈都会踩,而且特别容易焦虑,心理防线一戳就破。
我认识一个妈妈,本来已经定了去家附近的一所学校。但是被朋友们几句话就唬得无比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XX学校是名校,抓得很紧,老师很严格,还有各种培训班,学习气氛浓,送进去自己就省心很多。
结果,焦虑的她拖着儿子又面试了好几个学校,最后去了一个很远的学校,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路上就要1个多小时,加上密密麻麻的课程安排和课外辅导,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已经开始厌学,时不时装病在家,不肯去学校。
我总结所谓的名校情结无非是三种心理在作怪:
攀比心理:
别人孩子进得,凭什么我家娃进不得?毕竟孩子的未来和成长到底如何是个未知数,要好多年才见分晓,但我这面子可是一点都不能少啊。
补偿心理:
我平时那么忙,哪有空陪孩子啊,还是多花点钱,算是弥补一下孩子吧。万一孩子成绩不好,我也能心安理得的告诉ta:“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上了这么好的学校了,还读不好书,自然是你的问题。”
从众心理:
大家都说这个学校好,那肯定好。我自己也不愿花时间去研究,反正就去最热门的就对了。去不了?去不了我就焦虑啊,然后回家怼我老公没用呗。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别人叫好的学校,未必真好,更未必适合自家孩子。
给孩子挑学校,应从孩子自身情况(爱好,兴趣)和家庭情况(远近、经济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出发,找寻各方面适合的学校,而非认准某一两所名校,非去名校不可。
2.选好学校,家长就省心了
很多父母,坚持要挑名校的一个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原因是:
上了名校,老师好,那么家长我就可以轻松了……
您想多了……
首先,越是名校,对父母的要求越高,从入学面试开始,面试孩子,也面试父母的能力。入学后,亲子活动,家校互动,手工劳动……不多说了,绝对能提升各位父母的动手能力,祝各位家长好运。
更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历程的起点,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的孩子教育非常重要!
这其中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无法取代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绝不只是学校老师的任务。
过去十多年来,我还没见过,父母甩手不管,孩子的教育依然棒棒哒的先例。
父母如果天真的认为,进了名校,自己就不用操心了。那么,进入学校后,你的心理落差会很大。
学校和老师,是你教育孩子的队友;而不是孩子教育的接盘侠。
3.选学校我拍板,不用听孩子意见
父母负责挑学校,孩子负责上学校。
这在很多父母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判断力,需要父母代为做主。
(嗯,有些父母被人怼几句,立马失去冷静,开始焦虑是不是选错了学校——你就别看不上孩子的判断力了。)
作为老师,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孩子上的学校,孩子自己也应该有发言权。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三个好处: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意识这是自己的权利,不应该轻易放弃;未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为自己争取发言和做决定的权利。
第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既然是学校是自己和父母一起选择的,那么在困难面前就应该一起承担,不能退缩。
第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们选择学校的出发点,可能和家长不太相同,他们不会考虑这里的升学率,也不会考虑学费多少。他们心里想的可能是:这个学校操场好大,但那个学校有游泳池;这个学校的老师看起来很亲切,那个学校的大哥哥大姐姐看起来很友善。
这些要素,其实也是判断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并非毫无价值。相反,比起冷冰冰的升学率和学费,这些要点更眼见为实。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看法做出的判断未必全对,但未来他也会思考,过去的判断哪里有错,那么下一次就不会继续这样的错误。
这就是独立思考。
相反,今天你认为孩子没能力选学校;未来就会怀疑孩子不懂填志愿;质疑孩子工作选得不好;否定孩子看上的另一半。
爱包办的家长身边,只会有一个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懦弱孩子。
我的观点,供各位父母参考: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盲从别人的选择。进了小学,父母依然是孩子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和老师是你的队友,不是你的接盘侠。让孩子做决定,可能会犯错,但他从错误中学到的,会让他终生受益。人生是一场长跑,它不会因为孩童时的某个错误,就彻底毁了。
来源:汤圆老师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