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有什么意义

144
作者 十点课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2-06-06 22:09 字数 9330 阅读 606评论 0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读资治通鉴有什么意义

  读资治通鉴有什么意义 ?《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读的经典。

  今日之中国,距离司马光修《通鉴》的时代几近千载,告别帝制已逾百年。《通鉴》事君的价值,早已光芒不再。但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作品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今天重读《通鉴》,不仅需要重温那些生动传神的记载,更应该重视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首先,不妨将《通鉴》还原到历史语境当中,正视其“垂鉴资治”的功能,以求“迹得鉴失”。司马光曾说,历代史书“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故“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通鉴》的取材及编修秉持了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垂鉴资治”虽不能涵盖《通鉴》的全部价值,却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今日读此书,不宜忽视。

  其次,今日读《通鉴》,应将其置于史学语境中,重视其特有的编纂方式和叙事特色。“历史”一词,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述和研究。相比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更为重要。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都是理解、书写、阐释的结果。《通鉴》作为一部编修的史学作品,字里行间难免带有书写者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甚至有记载舛误和评论偏颇之处。当然,其中不少问题已被学术研究订正。今日读《通鉴》,一方面应结合学术研究成果,查疑订误,以求准确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更应把握《通鉴》编纂历史的原因、书写方式及文字背后的政治寄托。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有断裂,也有延续,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因时代久远而陈旧落伍,经过岁月的涤荡反而历久弥新。《通鉴》通过对宋以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深切思考,总结了决策、用人、吏治等治国理政方面的得失。这些规律与当今管理各类行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实有相通之处,不无借鉴价值。同时,历史长河中,不变的还有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阅读《通鉴》里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阅读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纠葛,对个人亦是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

  人们常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读史不仅要知人论事,更要知人论世。否则,读毕《通鉴》,只知一部帝王将相明争暗斗的相斫书,何谈资治?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曾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作品。就此定义而言,《资治通鉴》确实是一部值得重读,需要重读,也应该重读的经典。 从小熟读历史的孩子,眼界和格局会更高。

  哈佛大学就有项调查显示:那些优秀的学生,大都偏爱历史类书籍。

  而近几年大语文时代,熟知历史故事,也是拉开孩子总成绩的关键。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就给出了一段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史料,让孩子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但历史书籍卷帙浩繁,真正适合孩子的良心读物并不多。

  甚者还有各种影视剧、动画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美化或恶意丑化,让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历史,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但有一本历史大书,它曾多次登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前10名,长年霸占图书网站销量前列。

  毛泽东将它放在案头,通读整整17遍,且“每次读都获益匪浅”;李嘉诚7岁就读完了它,并说这本书“不可不读;金庸早年写社评,精准预测政局,奥秘就是几十年反复阅读这部书。

  如果孩子只能读一本历史书,那一定是它。

  它就是司马光花19年时间,呕心沥血写就的《资治通鉴》。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专为宋朝皇帝打造的“治国教科书”。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6个王朝的兴衰交替。

  而在历史长河中,围魏救赵、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随便拎出一两个故事,就能让孩子添一分博学和睿智。

  熟读《资治通鉴》的孩子,不止可以拥有帝王般的眼界和格局,也能从国士的机智和才学中,获得人生的能量。

  只可惜,《资治通鉴》原著使用的是文言文,对大人来说都明显地生涩艰深,更何况孩子。

  但好在还有这位“硬骨头文人”,他笔下的《资治通鉴》老少皆宜,还原真实历史的样子,很不一样。

  他耗时10年写出白话版《资治通鉴》是金庸、陈忠实盛赞的文学大家

  他从64岁译到73岁,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埋首在四周堆积如山的参考数据里面。

  他每月至少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手绘地图和附录。

  因为他强调,不但要忠于原文,还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更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能畅读。

  耗时近10年,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终于成书问世,不仅有逐字逐句的完整白话译文,更附带约60万字的个人辛辣点评。

  金庸曾盛赞他:“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

  他就是柏杨先生,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柏杨先生,著作等身,被称为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

  这和柏杨先生传奇的一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儿时曾被继母虐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念过无数个学校,却从来没有收获一纸文凭;他从过军,入过狱,险些被枪决,也几次自杀未遂;……

  9年26天的监狱生活里,陪伴他的正是图书馆里的那套《资治通鉴》。

  他徜徉在历史中,借古推今,以古鉴今,从中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和人生智慧。

  受尽了生活的苦,他翻译的文字却从没有抱怨,写人写事简洁有力,有料有趣,击透人心。

  哪怕是小孩子,都爱听他的趣味解读:“原来历史也可以被解读得如此有趣。”

  这套书上市至今,畅销20余年,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册。

  但为了更适合孩子看,柏杨夫人的学生周莉莉女士,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底本,耗时十余年,专门为9岁以上学生改编为《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目前音频版已正式上线。

  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还给孩子们一个个有血有肉、丰满多面的历代风云人物。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皇二代,为什么一个葬送了江山,一个却成了千古名君?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

  ……

  更让遥远时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资治通鉴开篇故事,三家分晋。

  智性家族首领,恃才傲物,德不配位,最终被其他家族合力推翻。

  一个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决定他能做多大的事,一个管理者品德的高低,决定他能走多远。

  音频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让你做班级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做呢?你要怎么选拔班干部呢?

  真正实现“读史明鉴”的目的。

  一句话,如果你希望提高孩子智商、情商,培养孩子的历史思维,加深思考深度;

  《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音频课将是你的不二之选。

  金庸赞誉的名作家柏杨先生带来100多位历史人物120多个历史事件

  130多个文学知识点80多个成语故事的智慧结晶汇集在86节、累计超过700分钟的音频课里

  每天10分钟,让孩子变身“国学小博士”积累文学素材,提高作文成绩一辈子爱上历史点击试听: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读资治通鉴有什么意义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心理成长及历史国学智慧学习资料及课程!


历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