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144
作者 家长必读讲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2-05-12 10:52 字数 10348 阅读 1187评论 0
宗爸晚安故事会《西游记》: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知识,知典故,遇到考点不害怕

  儿童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儿童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蕴含的童心思想贯穿小说始终。

  本文以孙悟空为例,对《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孙悟空身上带有的额儿童特质以及其受到儿童欢迎的原因。

  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真的心理状态。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无论是作为名著阅读还是影视作品,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儿童喜爱的原因,除了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基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纵观整本书,《西游记》塑造的大环境就像是一座动物园,而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路“动物精”都是动物园中的成员。

  活泼可爱的动物对于孩子而言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而在这些动物中最活泼、最通人性、最能吸引孩子注意的就一定非猴子莫属。

  孙悟空在小说第一回中,以一个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石猴形象出现,就注定了他是全书中最受欢迎的主角。

  除去讨喜的形象外,孙悟空也有着一颗童心,这使得孩子在阅读时好像是在看着自己的玩伴在取经途中不断耍宝,十分具有趣味性。

  小说中孙悟空学艺后回到花果山,猴子猴孙们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作者所安排的猴子猴孙的这些话与小孩儿过家家时安排身份没什么区别。

  我是山中大王,你们都是归我保护,有人欺负你们,我就去为你做主。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他是老三……让读者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

  即其较其他名著作品而言更像是一本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贽作为“童心说”的提出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故以此看来《西游记》中浓厚的童趣色彩也是其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孙悟空是个个性是不受拘束且自信乐观的顽童

  开始时孙悟空作为一只石猴到菩提祖师处学艺,祖师为其取的孙姓,其实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何为“孙”?书中回答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也就是说悟空其实就是个“男婴儿”。

  婴儿是一个人到人世上最初的状态,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的,没有人为意识影响与干涉的,这也就概括了悟空性格上最突出的一点:“追随本心,自由自在”。

  小说中孙悟空发生的第一个大事件是大闹天宫。

  有人说这是反映了农民起义的主题,但细细看来,我却认为大闹天宫不能称之为典型“农民起义”或是说反抗压迫的事件代表,而是表现了孙悟空单纯的儿童心性。

  孙悟空自学会了七十二变后,到东海龙宫取了如意金箍棒,招来天兵天将。

  但在众神无法将其降服时,玉帝便降旨招安给孙悟空安排了一个有官无禄的弼马温职务。

  孙悟空得到了这个官职很是高兴,一来这是个奖赏,二来这是对他神通广大能力的肯定。

  但得知自己只是个不入流的养马小官,孙悟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回到花果山继续做自己的山大王,并自封为“齐天大圣”。

  二次招安得到了看管蟠桃园的职务后,孙悟空又再次高兴地接受,这之后才有醉酒闹天宫的桥段。

  所以,从头看来,孙悟空从没有受到一点来自天宫的不公平的压迫,所以反抗压迫就无从谈起。

  被封为弼马温和受命看管蟠桃园的孙悟空就像是得到了夸奖的孩子,无所谓有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只要是在人前得到了夸奖,这就足够让人开心了。

  中间有一段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的插曲,也像极了小孩子急于像家长证明我已经长大了,你不可以轻视我,我和你一样也是大人了,是和“天”一样的“大”人,故给自己取名“齐天大圣”。

  孙悟空在天宫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得到了奖赏就开心,被轻视了就生气,就要调皮捣蛋。

  在塑造孙悟空时,作者还将精力放在刻画孙悟空顽皮性格方面。

  他经常恶作剧,在八戒偷懒不去巡山时,就变做啄木鸟戏弄他,弄得八戒满脸是血才收手。

  在有如在妖怪洞中,孙悟空扮作老妖怪要割下猪八戒的耳朵来吃。

  有时还会有小偷小摸情况,像是偷吃蟠桃、丹药或是从别处“摸”来两套衣服。

  但这些小“缺点”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下凸显出恰好丰满了孙悟空的“顽童”形象,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完整可爱,同时也更加受人欢迎。

  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动作行为大都充满着童趣

  儿童的成长过程本质上就是模仿的过程。小说中孙悟空具有七十二般变化,这些变化其实也就是模仿。

  小说第六回,二郎神捉拿孙悟空的时候,悟空在躲避的过程中展现了多种变化,先是变成了麻雀,被发现后又变成了鹚鸟、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能够变化的“超能力”,孙悟空在这极具趣味性的不断追捕与变化的过程中恰好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更有趣的是,孙悟空在变成土地庙时,身后的尾巴因为不好藏就变做了一根旗杆,竖在土地庙后面。

  这充满童趣的行为无异于小孩儿捉迷藏时,把头蒙住却把身子留在了外面。

  每每读到这一“过分”可爱之处时,都会让我忍俊不禁。

  在蟠桃园偷吃玩耍后,孙悟空就像捉迷藏一样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小人,藏在树叶下,谁都找不到,自在地睡去。

  此时的大圣是蟠桃园的管理者,但看其做派全然不像是一个管理者该有的状态,倒是像极了一个小孩子玩乐够了不管不顾,找个地方就睡了。

  也正是孙悟空的这些小孩子心性才使得孙悟空这个形象格外受人欢迎。

  再看孙悟空与魔王打斗的片段 :“你看他前踊后跃,钻上去,把个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钻裆的钻裆,扳脚的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

  在阅读这场打斗时,你很难感受到这是一场恶战。

  因为这与《三国演义》或是《水浒传》等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打斗场面的严肃氛围完全不同,没有杀戮的血腥反而读起来有十分轻松有趣,并同时给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

  它就像是孩子间的嬉戏打闹,为了在争闹中占得上风又扯又抱甚至是抠眼睛钻裆,能用到的“小手段”统统都用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狼狈的输掉“比赛”。

  这种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童趣地进行描写打斗的场面是少见的,但它无疑是成功的,是具有吸引力的。

  能够在小说中还原孩子充满稚气的动作行为的作者,毫无疑问是有着一颗童心的。

  只有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动作并抱有一颗童心的人,才会给作品带来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三:小说里孙悟空的语言也是带着孩子特有的稚气

  小说里孙悟空的语言大多十分有趣,他的“童言童语”常常让人捧腹大笑。

  孙悟空在莲花洞遇到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时,偷了妖怪的宝物“净瓶”,却对妖怪说我这个是雄的,你那个是雌的,雌的见了雄的就不敢装了。

  这像极了孩子在“狡辩”时会用的一些小伎俩。

  小孩儿有趣的地方不仅在于他们身上独有的天真烂漫,有时还在于他们时不时会犯些小错误,并在掩盖错误时列出一些让人根本无法相信的“证据”。

  这里孙悟空借口说我的瓶子是雄的,你的瓶子是雌的来掩盖自己偷了宝物的事实。

  在成人眼里这是个一眼就能拆穿的谎言,但在小说中却没有被拆穿。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在做错事时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侥幸心理。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既会觉得情节好笑又对孙悟空的“口才”与“思想”感到钦佩。这也是孩子喜欢孙悟空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做的一切不被规矩允许的行为都是儿童时期人特有的无拘无束的心性使然。

  一路上孙悟空护送唐僧,斩妖除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这也是儿童内心存在的英雄主义的寄托。

  在无所畏惧的儿童心性驱使下,孙悟空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无忧无虑、不受约束的生活。

  但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孙悟空缺乏了作为成年人的权衡利弊、考虑结果的思想,正像是一个懵懂的儿童不谙世事到处闯祸,但也在不断闯祸的同时不断成长。

  《西游记》作为一部备受儿童喜爱的小说,其中正包含着丰富的童话因素。

  模仿是儿童进入生活的途径,但是人们并不要求儿童立刻进入生活,于是模仿就成为了一种游戏。

  所以孙悟空一会儿在蟠桃盛会上扮作赤脚大仙,一会在打斗时又变出三头六臂,在儿童看来,这些都无可无不可。

  所以《西游记》中这些发生在动物王国中的故事,最终是完成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乐园。

  孙悟空所以从来都有那样好的兴致,那样乐观的心情,那样活泼的想象与不羁的性格,正是童话精神的真正体现。

本文为:儿童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点击收听宗爸晚安故事会《西游记》: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知识,知典故,遇到考点不害怕!


故事儿歌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