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
宗爸晚安故事会《西游记》: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知识,知典故,遇到考点不害怕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
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提起《西游记》,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86版电视剧里 师徒四人的经典形象。
童年的无数个寒暑假里,荧屏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老实本分的沙和尚和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一次又一次斩妖除魔、历经万险。
他们踏着“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曲调,构建起我们对那个 神魔世界的全部想象。
但其中 不乏脱离原著的戏说改编,我们却深信不疑,毫不自知。
比如唐僧与女儿国国王间的风流韵事——
剧中《趣经女儿国》一集,女儿国国王柔情婉转,“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摇曳了唐僧的佛心。
最终长亭送别、恋恋难舍,唐僧竟脱口允诺“若有来生”,留给观众无尽的怅惘和叹息。
但在《西游记》原著中, 女儿国国王对唐僧只有欲、没有情,唐僧也从未动过丁点凡心。
师徒四人的形象也与原著有出入。
比如六小龄童扮演的粉雕玉琢“美猴王”,其实一点也不美。
他身高不足一米三不说,长相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鬼”。
而那个在电视剧里动不动就喊“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的憨厚沙僧,在书中其实有勇有谋,隐忍狠厉。
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竟是他拆吃入腹的唐僧前九世。
层出不穷的影视剧和动漫改编,往往聚焦于大众口味,谈情说爱、惩恶扬善, 却不免流于俗套,有简化、美化《西游记》的嫌疑。
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1、翻开书,
是只属于你的西游世界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反驳:《西游记》不就是篇怪力乱神的玄幻小说吗?
影视改编让唐僧更接地气、让妖怪们更可爱,有何不可?
深究《西游记》原著……没这个必要吧?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很遗憾:你将错过无数只有《西游记》文本中才有的精彩。
雍容华贵的天宫,祥云缭绕的西方极乐世界,海上仙山,海底龙宫,到处是奇特神异的物品,到处是光怪陆离的仙界妙物……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任何生物都可以修炼成精。观音菩萨的金鱼,月宫玉兔,太上老君的青牛,也都可以下界为妖。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作品,《西游记》的石破天惊之处在于,它不再围着真实存在的人事物打转,而是将无数只存在于想象的神魔精怪付诸笔端。
翻开《西游记》, 品读每字每句,都能感受到古人漫无边际、瑰丽大胆的想象力。
而影视剧的再加工,非但削减了文字的魅力,更锁住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2、除却神魔奇想,还有无穷弦外之音
读得浅些,是纯粹享受《西游记》中镜花水月的荒诞浪漫。
但再往深里读,你就会发现,《西游记》文本中还藏着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弦外之音”。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
譬如《西游记》中的天宫,像不像当时封建王朝的复制品?
高居灵霄宝殿的玉皇大帝,俨然是一位封建皇帝;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仿佛朝廷上的文武百官……
再如,你有没有思考过,“干啥啥不行”的草包唐僧,凭什么能制辖上天入地的孙悟空?
因为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代表着 皇权;是如来的弟子,代表着 神权;还是悟空的师父,代表着 父权——
就是这么一个“草包”,却成为 三权合一的象征,强硬不可撼动。
《西游记》还体现出混同儒、释、道三教的思想。
佛教徒孙悟空和 道家地仙结拜兄弟;佛家弟子既向如来佛礼拜,也向太上老君行礼。
西游一行人求取真经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又体现出 儒家要为理想吃苦的人生教益。
如此看来,《西游记》不光是集古人想象力之大成的神魔小说,更是 一部植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伟大神话作品。
只不过这层深意,鲜少有人能读得出、悟得透。
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
小时候看西游记,我们看的是神仙妖魔,飞天遁地,降妖除魔?
长大了,我们看的是孙悟空的豪气,他的敢作敢为,敢于说“早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憧憬着自己将来仗剑走天涯。
作了,我们看的是人情世故,孙悟空的能力,人脉,猪八戒的油嘴滑舌,沙僧的默默付出。我
们看的是大环境成熟之后,个人的努力付出才有意义。
经历了生活之后,我们看的是孙悟空的成长,他的无奈妥协,棱角的打磨,性格的泯灭,成长之后的心细和圆滑。
同一本书,我们看出了不同的感觉,不是书变了,是人成长了。
我们反复的看一本书,只是在不同的经历和心境下,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本文为:反复听西游记好不好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点击收听宗爸晚安故事会《西游记》: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知识,知典故,遇到考点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