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核心思想

144
作者 十点课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2-05-11 14:24 字数 14472 阅读 985评论 0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资治通鉴的核心思想

  前人说到《资治通鉴》的成就,大多集中在史料价值、历史文学、编撰体例方面。其实,收集、考辨大量史料,耗费心力,是多位史学家集体之力,还不足以体现司马光的史学功力;叙事完备、条理清楚,如《史记》《汉书》等著作,也不足以让《资治通鉴》专美;仿《左传》作编年体通史,魏晋以来已经有人尝试,如习凿齿之《汉晋春秋》,可见编年体通史的体例不是此书的首创。虽是以《左传》为榜样,但春秋笔法也不是本书的重点。陈垣在《胡注通鉴表微》中指出:“《通鉴》书法,不尽关褒贬,故不如《春秋》之严。温公谦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以发之。余则据事直书,使人随其实地之异而评其得失,以为鉴戒,非有一定不易之书法也。”

  此书的独特魅力究竟在哪里?

  (一)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宋神宗为《资治通鉴》赐名时所说“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揭示了该著的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元初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资治通鉴》一书的编修,意图“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故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反映出该书的史学功能观,即史学要为现实国家治理服务。

  往事越千年,何者可资治?在司马光看来,史学著作中关于王朝盛衰兴替、社会繁荣发展的原因、规律的探索,前提是搜集辨别真实的史料,客观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才能从中得到正确的经验教训。王夫之《读通鉴论·释资治通鉴论》通过对“资治通鉴”四个字的解释,对司马光的史学功能论做了进一步诠释。他认为,“资治”,不仅仅要了解什么是治,什么是乱,更要从历史认识中得到如何实现治世的经验。实现治世,最大的依靠是“法之所著也”。“治之所资者,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资;而善取资者,变通以成乎可久。”“鉴”的意思,就是镜子;历史借鉴,指人们不仅能从历史演变中认识到历史事件变化的原因、国家治理得失的缘故,还能从历史中找到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做到有所得,面临困境时如何避免有所失。“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通”的含义,在于能倡扬君道、国是、民情、边防、臣谊、臣节、士行、为学等,会通公理、大义。历史中所包含的这些信息,可以随人自取,以治身治世,应变无穷,故名“资治通鉴”。这是此书在撰写意图和史观上与其他史书最大的不同。

  (二)以礼法为纲纪

  司马光没有选择以帝王将相、贤人君子等人物为叙述中心的纪传体,而是按照时间线索论述历史发展,这样可以突显历史演变过程自身的意义,避免离开历史变化过程进行历史人物评价。孔子修《春秋》是要“正名分”,作为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说是对《春秋左氏传》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此书的首要原则也是维护礼法。张须在《通鉴学》中说:“《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为纲维。名分既坏,则纲维以绝,政权崩溃,恒必由之。温公以此事兆东周之衰,与七国之分立,而又系论以见托始之意。”左丘明的《左传》,截止于哀公十七年赵襄子灭智伯,《资治通鉴》则接续此事,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册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开始。为何以此事件开篇?不仅仅是出于接续《左传》的考虑。胡三省在注解中说得很准确:“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紧接着的“臣光曰”,是司马光在全书的首篇评论,主要是在阐明天子的权威和职责在于维护礼法名分。“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荀子是先秦礼学的集大成者,他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礼教就是法纪;区分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君臣有别;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名号。始终坚持礼法名分的原则不动摇,则能贵贱相安、上下相保。

  司马光认为,东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依然可以在诸侯交攻中维持的原因就是能谨守“天子”的名分,“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当这种名分被周威烈王自己破坏时,就代表天子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其统治必然无法继续。“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三)正统观

  正统观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历史观中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史学家对整个历史演变的系统反思。历史上对这一方面的争议极大,集中反映在如何处理分裂时代各个政权的关系问题上。司马光的正统观是对《三国志》的作者西晋陈寿的发展,在宋代曾引起较大争议。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期,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期,南朝有《纪》,北朝无《纪》。《通鉴》卷七二魏明帝太和五年记载:“(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他称蜀为寇,认为曹魏政权禅让自东汉,故为正统;曹魏、司马氏西晋、东晋、南朝实为一脉相承,故为正统。这期间政权的交接形式有些是名为禅让、实为篡位,有些是武力侵夺,但至少在名分上都是符合礼法的,而且都是汉人政权,坚持了夷夏之辨,所以司马光将他们视为正统。

  对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批评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朱子语录》卷105,《朱子二·通鉴纲目》)。他准备作一部《通鉴纲目》,改以蜀汉为刘氏宗亲,当继东汉为正统。

  《资治通鉴》正统观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所采用的纪年方式。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以夏历为主,作为全书的骨干,若同年有二年号以上,则以后来者为准。

  全书首篇《周纪一》首句表述时间起止,“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胡三省注解这一句时说,“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年月。温公系年用春秋之法,因史、汉本纪而谓之纪”。他引《尔雅·释天》解释说,“太岁在甲曰阏逢……在戊曰著雍……在壬曰玄黓……在寅曰摄提格,……在子曰困敦……”所以“起著雍摄提格”,即是起于戊寅年;“尽玄黓困敦”,即是截至壬子年,共35年。这种纪年方式不同于常用的天干地支的表述方式,其实是夏商周时期出现的以岁星运行纪年的方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由于误差大,到汉代就废止了。被司马光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正是为了凸显自三代以来历史发展变化的正统。从小熟读历史的孩子,眼界和格局会更高。

  哈佛大学就有项调查显示:那些优秀的学生,大都偏爱历史类书籍。

  而近几年大语文时代,熟知历史故事,也是拉开孩子总成绩的关键。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就给出了一段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史料,让孩子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但历史书籍卷帙浩繁,真正适合孩子的良心读物并不多。

  甚者还有各种影视剧、动画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美化或恶意丑化,让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历史,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但有一本历史大书,它曾多次登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前10名,长年霸占图书网站销量前列。

  毛泽东将它放在案头,通读整整17遍,且“每次读都获益匪浅”;李嘉诚7岁就读完了它,并说这本书“不可不读;金庸早年写社评,精准预测政局,奥秘就是几十年反复阅读这部书。

  如果孩子只能读一本历史书,那一定是它。

  它就是司马光花19年时间,呕心沥血写就的《资治通鉴》。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专为宋朝皇帝打造的“治国教科书”。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6个王朝的兴衰交替。

  而在历史长河中,围魏救赵、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随便拎出一两个故事,就能让孩子添一分博学和睿智。

  熟读《资治通鉴》的孩子,不止可以拥有帝王般的眼界和格局,也能从国士的机智和才学中,获得人生的能量。

  只可惜,《资治通鉴》原著使用的是文言文,对大人来说都明显地生涩艰深,更何况孩子。

  但好在还有这位“硬骨头文人”,他笔下的《资治通鉴》老少皆宜,还原真实历史的样子,很不一样。

  他耗时10年写出白话版《资治通鉴》是金庸、陈忠实盛赞的文学大家

  他从64岁译到73岁,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埋首在四周堆积如山的参考数据里面。

  他每月至少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手绘地图和附录。

  因为他强调,不但要忠于原文,还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更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能畅读。

  耗时近10年,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终于成书问世,不仅有逐字逐句的完整白话译文,更附带约60万字的个人辛辣点评。

  金庸曾盛赞他:“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

  他就是柏杨先生,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柏杨先生,著作等身,被称为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

  这和柏杨先生传奇的一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儿时曾被继母虐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念过无数个学校,却从来没有收获一纸文凭;他从过军,入过狱,险些被枪决,也几次自杀未遂;……

  9年26天的监狱生活里,陪伴他的正是图书馆里的那套《资治通鉴》。

  他徜徉在历史中,借古推今,以古鉴今,从中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和人生智慧。

  受尽了生活的苦,他翻译的文字却从没有抱怨,写人写事简洁有力,有料有趣,击透人心。

  哪怕是小孩子,都爱听他的趣味解读:“原来历史也可以被解读得如此有趣。”

  这套书上市至今,畅销20余年,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册。

  但为了更适合孩子看,柏杨夫人的学生周莉莉女士,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底本,耗时十余年,专门为9岁以上学生改编为《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目前音频版已正式上线。

  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还给孩子们一个个有血有肉、丰满多面的历代风云人物。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皇二代,为什么一个葬送了江山,一个却成了千古名君?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

  ……

  更让遥远时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资治通鉴开篇故事,三家分晋。

  智性家族首领,恃才傲物,德不配位,最终被其他家族合力推翻。

  一个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决定他能做多大的事,一个管理者品德的高低,决定他能走多远。

  音频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让你做班级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做呢?你要怎么选拔班干部呢?

  真正实现“读史明鉴”的目的。

  一句话,如果你希望提高孩子智商、情商,培养孩子的历史思维,加深思考深度;

  《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音频课将是你的不二之选。

  金庸赞誉的名作家柏杨先生带来100多位历史人物120多个历史事件

  130多个文学知识点80多个成语故事的智慧结晶汇集在86节、累计超过700分钟的音频课里

  每天10分钟,让孩子变身“国学小博士”积累文学素材,提高作文成绩一辈子爱上历史点击试听: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资治通鉴的核心思想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心理成长及历史国学智慧学习资料及课程!


历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