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144
作者 十点课堂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22-05-10 18:08 字数 16098 阅读 611评论 0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孩子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孩子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从小读《资治通鉴》的孩子,不光对学习语文、历史知识和应试有帮助,更对孩子的心性成长有帮助。

  孩子从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中感悟,长成为一有智慧、有思辨、胸怀天下,有格局,拥有独立思辨力的少年。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最有名的史书一定是两个同姓人的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读懂《资治通鉴》,看透人生真相,《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那么自然是以历代统治的盛衰得失作为中心。

  它在内容上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是举措既要,聚焦国家盛衰、生民休憩的大事。

  书里以把“三家分晋”作为开篇,就是因为三家分晋从道义和法理上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事关国之大者,国之根本。

  三家分晋的前篇讲晋国公室衰微,权力集中于智、韩、赵、魏四家,韩、赵、魏又联合起来灭掉了智家。

  在关于“三家分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韩、赵、魏三家如何逐渐兴起并取代晋国国君?司马光同样是略过不提。

  他把笔墨着重放在了他认为最重要的关节上,那就是如何选好接班人。

  不得不说,司马光是当过宰相,搞过政治,经历过庙堂之上波澜壮阔的人,这样的侧重当然沉淀着他对于历史经验的冷静思考。

  因为对于一个专制集权的统治政权而言,最大的隐患就在接班人这个环节上。

  一方面,最高权力能否平稳过渡是古往今来数千年最大的隐忧。

  围绕最高权力的争夺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处理不好江山倾覆,这样的例子翻开史书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最高权力如何才能交给最为合适的人选?什么样的人选才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接班人能不能把先祖的基业维持好乃至发扬光大,“二世而亡”始终是历代统治者最大的警讯。

  智家的智宣子在两个儿子智瑶和智宵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就征求家族内大佬的意见,有个叫智果的建议,选择庶子智宵。

  他说:“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随后具体列举了智瑶的五个优点,从相貌上看,鬓角好看,个头很高,身体很强壮,可以说是美男子。

  从武力值上看呢,射御、角力都是当时贵族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智瑶射箭、驾车、搏斗,样样通过关。

  从才华上看,极具有才华,还有艺术修养,可谓才艺双全。从口才上看,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才能。从性格上看,坚强、刚毅、果断、勇敢。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智瑶都无愧是当时的人类高质量男性。

  可就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仁”。如果他仗着自己这些突出的优点去欺凌别人,那迟早会惹出祸来。

  但是在这五方面优点的强烈对比下,“不仁”自然也就被家族领主忽视了,最终选了智瑶作为下一代家主。

  赵家的赵简子和智宣子不同,他搞出了一个接班人考核机制。

  他对两个儿子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内容我们不知道,但可想而知,无非是指明了成长的方向,提出了重要的要求之类等等。

  他让两个儿子好好学习,领会自己的重要讲话、重要文章精神,等过了三年,赵简子再去考问两个儿子。

  大儿子伯鲁直接蒙掉了,三年前自家老头子说了什么,我怎么记得住呢?

  小儿子无恤回答的头头是道,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了老爹所写的重要文章,敢情他这是随身带着当成口袋书了,随时随地学习领会啊。

  无恤的这一番表现当即打动了赵简子,小子你可以当我的接班人了。

  智瑶接班之后呢,果然如智果所言,仗着智家势力最为雄厚,做了恶霸去欺压韩、赵、魏三家。

  他先是在宴会上公然侮辱和戏弄韩康子以及韩康子的谋士段规。

  智果听闻之后,劝解他说,你欺负了人家韩家的老大,人家肯定要报复你的,你也该防备一下。

  智瑶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从来只有我欺负别人,哪有别人敢向我发难。这一问一答之间,一个自大膨胀的恶霸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不久之后,恶霸智瑶就像韩、赵、魏三家勒索土地了,韩、魏两家迫于智家的势力都奉上了土地。

  不过两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期待其他家能够起来反抗,这样自己便有机可趁乱中取利,“不出头”的思想可谓早就有之,根深蒂固。

  接下来的事态果如两家所期待的那样,赵家的接班人赵襄子偏不信邪,我就不给你,你能把我怎么地?

  智家恶霸的回答也很干脆,不给我土地,我就打你。

  他裹挟着韩、魏两家攻打赵家,赵襄子一路败退到了晋阳,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之围。

  智、韩、魏三家联军引水灌城,眼看晋阳城破就在眼前,恶霸智瑶带着韩、魏两家小弟去前线视察。

  智瑶望着被水灌的晋阳城,若有所思的说了句“我今天算是知道用水围城能灭人国啊”。

  听到这话的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立刻变了脸色,一个人戳另一个人的胳膊肘儿,一个人踩另一个人的脚。

  原因无他,韩、魏两家城池外也都有大河。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宣告他们两家的命运一般。而赵襄子也恰好派出了说客赵孟,游说两家唇亡齿寒。

  于是韩、魏两家反水,这三家反而用水先淹了智家的军队,智瑶也身死族灭。

  大家读《资治通鉴》一定要注意一点,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历史书却并不客观。

  编著者会出于自己“以史鉴今”的目地,剪取不同的素材在一起,人为地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因果关联,来宣扬自己的价值理念。

  司马光将智家的灭亡与智家选取接班人强行关联在一起,评论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也引出了儒家“唯德是举”的用人观。

  然而,这一观点所立足的历史素材却并不牢固,因为我们纵览智家的败亡,看到的并不是智瑶有才无德,反而是智瑶的无智无能、盲目自大。

  天下以智力相雄长,力虽胜人而智不足胜人,于是实力会此消彼长,强弱也会相互转化。

  德才兼备毕竟只是理想状态,如果以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人,那么真正符合条件者寥寥可数,更何况“德”不易衡量评价,反倒容易造伪作假,生出无数的伪君子假道学。

  如果真是以此为导向,庙堂之上也将尽是夸夸其谈,只会道德文章的空谈家,若临危难关头只会一死报君王,而更多所谓的有“德”者,怕还是会嫌水太凉而已。

  反倒是曹操最实在,《求贤令》中讲得清清楚楚,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他举了陈平、苏秦的例子,陈平和苏秦这两个人,从个人品行上来说,不太那么符合当时主流的道德评价。

  但是他们都有才华呀,他们都有实际的才干啊,他们也都建立了伟大的功绩。

  如果你真的唯德是举,那么这样的人才就不可能得到他施展的舞台。

  我们抛开‘德’这样宏大的概念,智果评价智瑶中的“不仁”二字更值得琢磨,什么是“仁”?

  儒家“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仁”之类的解释,如果仅仅从字面的本身来看“仁”分解开来,就是“二人”,两个人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转,只考虑到自己的所欲所望,只感受到自己的所爱所恶,那么不客气地说,他还停留在婴儿的状态,也就是武志红先生所言的“巨婴”。

  这种人从人格上来说,他是不健全的,从社会生存上来说,他也是天真的,危险的。

  智瑶便是如此,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一个人,视他人如无物,想要土地便尽情索取,想要取乐便戏弄他人,自己的愿望都要得到满足,而且自大的认为“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行之”。

  能做到“仁”的人,他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还有其他人的存在,他就在你的旁边。

  他也如同你一样,也会有种种的欲望和需要,也会有生而为人的卑劣和高尚,更重要的是,他也会把你当作猎物,甚至比你更卑劣、更险恶,更有智慧、更有力量、更强大。

  请记住,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这也正是《资治通鉴》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如果大家仔细读过《资治通鉴》这本书就会知道,这里面没有半点“阴谋论”的痕迹!

  这是一部格调很高的书,它告诉你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汇集小聪明、小计谋的故事。

  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以先人的智慧来使自己明智、避免祸患,《资治通鉴》都值得一读!

  中国历史书中,这辈子你一定要啃透、读后不遗憾的,有两大著作,都是司马家人写的:一本是司马迁的《史记》,另外一套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整整花了19年,编出一套给皇帝看的历史故事,它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生死悲欢,整整涵盖1362年的历史。

  宋末元初胡三省说: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清代曾国藩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从小熟读历史的孩子,眼界和格局会更高。

  哈佛大学就有项调查显示:那些优秀的学生,大都偏爱历史类书籍。

  而近几年大语文时代,熟知历史故事,也是拉开孩子总成绩的关键。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题目就给出了一段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史料,让孩子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但历史书籍卷帙浩繁,真正适合孩子的良心读物并不多。

  甚者还有各种影视剧、动画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美化或恶意丑化,让孩子无法真正地理解历史,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但有一本历史大书,它曾多次登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前10名,长年霸占图书网站销量前列。

  毛泽东将它放在案头,通读整整17遍,且“每次读都获益匪浅”;李嘉诚7岁就读完了它,并说这本书“不可不读;金庸早年写社评,精准预测政局,奥秘就是几十年反复阅读这部书。

  如果孩子只能读一本历史书,那一定是它。

  它就是司马光花19年时间,呕心沥血写就的《资治通鉴》。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专为宋朝皇帝打造的“治国教科书”。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6个王朝的兴衰交替。

  而在历史长河中,围魏救赵、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随便拎出一两个故事,就能让孩子添一分博学和睿智。

  熟读《资治通鉴》的孩子,不止可以拥有帝王般的眼界和格局,也能从国士的机智和才学中,获得人生的能量。

  只可惜,《资治通鉴》原著使用的是文言文,对大人来说都明显地生涩艰深,更何况孩子。

  但好在还有这位“硬骨头文人”,他笔下的《资治通鉴》老少皆宜,还原真实历史的样子,很不一样。

  他耗时10年写出白话版《资治通鉴》是金庸、陈忠实盛赞的文学大家

  他从64岁译到73岁,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埋首在四周堆积如山的参考数据里面。

  他每月至少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手绘地图和附录。

  因为他强调,不但要忠于原文,还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更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能畅读。

  耗时近10年,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终于成书问世,不仅有逐字逐句的完整白话译文,更附带约60万字的个人辛辣点评。

  金庸曾盛赞他:“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

  他就是柏杨先生,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柏杨先生,著作等身,被称为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

  这和柏杨先生传奇的一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儿时曾被继母虐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念过无数个学校,却从来没有收获一纸文凭;他从过军,入过狱,险些被枪决,也几次自杀未遂;……

  9年26天的监狱生活里,陪伴他的正是图书馆里的那套《资治通鉴》。

  他徜徉在历史中,借古推今,以古鉴今,从中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和人生智慧。

  受尽了生活的苦,他翻译的文字却从没有抱怨,写人写事简洁有力,有料有趣,击透人心。

  哪怕是小孩子,都爱听他的趣味解读:“原来历史也可以被解读得如此有趣。”

  这套书上市至今,畅销20余年,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册。

  但为了更适合孩子看,柏杨夫人的学生周莉莉女士,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底本,耗时十余年,专门为9岁以上学生改编为《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目前音频版已正式上线。

  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还给孩子们一个个有血有肉、丰满多面的历代风云人物。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皇二代,为什么一个葬送了江山,一个却成了千古名君?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

  ……

  更让遥远时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资治通鉴开篇故事,三家分晋。

  智性家族首领,恃才傲物,德不配位,最终被其他家族合力推翻。

  一个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决定他能做多大的事,一个管理者品德的高低,决定他能走多远。

  音频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让你做班级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做呢?你要怎么选拔班干部呢?

  真正实现“读史明鉴”的目的。

  一句话,如果你希望提高孩子智商、情商,培养孩子的历史思维,加深思考深度;

  《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音频课将是你的不二之选。

  金庸赞誉的名作家柏杨先生带来100多位历史人物120多个历史事件

  130多个文学知识点80多个成语故事的智慧结晶汇集在86节、累计超过700分钟的音频课里

  每天10分钟,让孩子变身“国学小博士”积累文学素材,提高作文成绩一辈子爱上历史点击试听: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孩子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心理成长及历史国学智慧学习资料及课程!


历史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