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原来《资治通鉴》是一本专门写给皇帝看的书,借鉴古代的治国要略为古代帝王服务。即使一千多年过去了《资治通鉴》,对如今的社会运作、企业运营、为人处世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如果说《史记》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那么《资治通鉴》就是帮助我们洞悉人性,看透人心的“处世宝典”。
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田忌赛马》,大家中学都学过,田忌采纳孙膑的妙计,三局两胜,赢了齐王。
这段历史,在《史记》中,和书上记载的差不多。
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告诉你:田忌赢了赛马,出了风头,却遭到“小人记恨”。
贵为齐国相国的邹忌,却因为嫉妒田忌之才,派人假冒田忌占卜测大业。
在古代,朝廷重臣,私自占卜是大忌讳,于是,田忌被诬陷起了谋反之心。
齐威王便质问田忌是何居心去占卜,田忌难以自证清白,一气之下,竟举兵攻入都城要捉邹忌复仇,结果战败而逃......
这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教育意义。
而这正是《资治通鉴》被历代帝王将相视为枕边之书的原因——
比起个人的奋斗和传奇,它更尊重史实,更希望我们看到历史进程中,不变的人性和成败定律。
我想,每一个有知识的中国人,可能内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理想,就是这一生要通读一遍《资治通鉴》
从处世的性情上来说,当千万人的生死,被你一页页翻过,你会变得更豁达。
从做事的决策力来说,当你看到绵延千年的兴衰成败、新旧交替,再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你会更有远见和魄力。
从做人的格局来说,当你冷观1362年的历史棋局,翻阅16个王朝的兴衰起落,你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功、名、利、禄。
只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资治通鉴》原著的文言文实在太晦涩难懂,让大家望而生畏。
但好在还有这位“硬骨头文人”,他笔下的《资治通鉴》老少皆宜,还原真实历史的样子,很不一样。
他耗时10年写出白话版《资治通鉴》是金庸、陈忠实盛赞的文学大家
他从64岁译到73岁,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埋首在四周堆积如山的参考数据里面。
他每月至少阅读4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写出7.5万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手绘地图和附录。
因为他强调,不但要忠于原文,还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更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能畅读。
耗时近10年,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终于成书问世,不仅有逐字逐句的完整白话译文,更附带约60万字的个人辛辣点评。
金庸曾盛赞他:“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各种弊病的鞭笞,是我长期来十分佩服的。”
他就是柏杨先生,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
柏杨先生,著作等身,被称为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
这和柏杨先生传奇的一生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儿时曾被继母虐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他念过无数个学校,却从来没有收获一纸文凭;他从过军,入过狱,险些被枪决,也几次自杀未遂;……
9年26天的监狱生活里,陪伴他的正是图书馆里的那套《资治通鉴》。
他徜徉在历史中,借古推今,以古鉴今,从中获得活下去的力量和人生智慧。
受尽了生活的苦,他翻译的文字却从没有抱怨,写人写事简洁有力,有料有趣,击透人心。
哪怕是小孩子,都爱听他的趣味解读:“原来历史也可以被解读得如此有趣。”
这套书上市至今,畅销20余年,累计销量超过2000万册。
但为了更适合孩子看,柏杨夫人的学生周莉莉女士,以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为底本,耗时十余年,专门为9岁以上学生改编为《柏杨给孩子的资治通鉴》,目前音频版已正式上线。
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还给孩子们一个个有血有肉、丰满多面的历代风云人物。
从小读《资治通鉴》的孩子,不光对学习语文、历史知识和应试有帮助,更对孩子的心性成长有帮助。
孩子从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中感悟,长成为一有智慧、有思辨、胸怀天下,有格局,拥有独立思辨力的少年。点击试听: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敬请参考,关注米粒妈咪课堂获取更多心理成长及历史国学智慧学习资料及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