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
柏杨讲资治通鉴(学生版):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
严母慈父型教育的弊端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专家认为,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
1. 破坏正常家庭结构和关系
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 导致孩子心理扭曲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专家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了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么么小贴士: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