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越严厉越好?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2022年最值得读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误区
儿童的成长规律是什么?在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又含着怎样的误解:1. “起跑线”输不起吗?2. 知识增长重于人格的培养?3. 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4. 高学历就是人才?5. 对孩子越严厉越好?
认识
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教育的激烈竞争,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竞争,同时也受到陈旧教育观念的干扰。我们要正视现实,既要认识到现实社会的矛盾,又要认识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都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人才的多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才多元结构的社会,区别于旧社会的二元结构。什么是人才?热爱祖国,爱岗勤业,诚信负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都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几所一流大学才能出人才。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才,而是要提供多种规格和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要认识儿童天赋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但这是极少数。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也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认识,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运动智能比较强。单从思维来讲,就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而且思维的品质也会有许多不同。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深刻性、开阔性。有的孩子思维很敏捷,反映很快,但不深刻;有的孩子思维比较缓慢,但能深思熟虑;还有些孩子喜欢钻牛角尖。至于非智力因素,如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照顾到不同儿童的差异,因材施教。
误区
当前,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不加区分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施加学习压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他们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完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儿童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同时,儿童生来是有差异的,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必然会抑杀他的特长,所以古代就强调“因材施教”。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讲到:“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否则就不会成功。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跳高的起跑线和长跑的起跑线能一样吗?
误区之二,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忽视人格的培养。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家长都要求幼儿园教识字,教数学,不注意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养成。其实,幼儿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大,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辈子。
基础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除了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开朗的性格。有了这些品质,他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就会成功。
误区之三,认为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因此买许多课外辅导材料,上各种补习班,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题目都做过,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满了。其实,学习是有规律的,有方法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那种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误区之四,认为高学历就是人才。因此家长很早就给孩子预设进名牌学校,考高分,拿高学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益激烈,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现在社会中许多企业招聘人员时都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包括办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取得高学历文凭并不难,难在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发展的潜能。
误区之五,对学生越严厉越好。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虎妈”、“狼爸”,似乎他们都是用严厉的方法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我无意评论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进入名牌大学并非最终的结果,他们的人格特征还无法判断,人生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发展,父母是无法包办到底的,现在还难以判断他们的教育是否成功。我们有些父母常常引用我国传统的老话:“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等,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棒子底下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社会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有这些需要。如果儿童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郁闷,就会自暴自弃,或者心理扭曲,反过来用暴力对待父母。
我建议,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其天性,因材施教。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刻。要了解孩子,就要善于倾听,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他(她)读书、学习,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锻炼他(她)勇于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他(她)就能自由发展,将来自然会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