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对面:学生、家长与老师如是说

144
作者 月子中心体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8-03 10:51 字数 4743 阅读 703评论 0
全国冰心作文奖指导老师:每天1个写作技巧,15天让孩子轻松掌握高分作文秘笈

  “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

  在当前高考选拔模式下,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如同带着镣铐跳舞。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但受高考模式的限制,被称为“文化殿堂”的校园已异化为“文化沙漠”。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名著,家长反对,班主任老师反对,他们众口一词:“高考不考,看闲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看来,“高考有用”是唯一的标准。笔者曾向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但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原因是“没有时间”,因为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全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学生沉浸题海,疲惫不堪。

  没法让学生接近名著,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手写我心”在考试中易被判“另类”

  新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包括片段作文、命题作文、课外练笔三部分,完整地进行一次全程训练需要大量时间,而课堂上可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又太少,课外学生很难找到时间做作文,训练目标基本上难于实现。大多数训练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命题太俗,或限定太死,或与过去训练重复,教学中难于执行。一部分教师认为在现在的作文评分机制下,训练与否很难看出区别,不如抓基础实在,平时也轻视作文常规训练,直到临考之前,才突击进行审题、快速作文等非基本功训练,以适应考试需要。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创造欲望长期受到压抑,严重制约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提倡学生自由练笔,但阻力重重,因为“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极有可能在高考中被定位为“另类”。在当今高考阅卷模式下,学生的写作会永远以“稳”为主,雕章琢句的伪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板块组合”式的议论文会得到一个“平安分数”,“个性化写作”是雷区。这样,学生硬着头皮去寻立意、明观点、找材料,形成“新式八股”的文风。司马迁、屈原、王昭君、苏轼成为高考作文中被不断大量克隆的“恒定”材料……

  五花八门的考试占据太多时间

  在考试的阴影下,语文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

  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注重人文素养要担风险

  在我们身边,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个老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课堂的“文化味”上下功夫,课讲得好,学生喜欢,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好;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答题训练,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十分突出。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于是,许多满怀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残酷的应试背景下,放弃理想,屈从现实。

  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调动一切审美手段,让其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接受人文熏陶,肯定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好处,但在现行考试面前必然要承担风险;对着考试教,你考我就教,不考我就不教,各考点反复训练,人人过关,自然万无一失,但又有悖教育规律,深为学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置身于这种夹缝之中,备受煎熬。

  (记者赵婀娜整理)

广州中学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