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探索大中小学联动培养人才制度

144
作者 十字秀00优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5 13:34 字数 2066 阅读 720评论 0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冀教版)

未解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这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育工作者尝试种种改革,希望破题。从小学到大学,形成培养通道,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拥有强势教育资源的北京市海淀区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2008年,海淀区首次提出了大中小学联动的概念,2009年,在第一次社会大课堂高峰论坛暨特色活动博览会上,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学联动的框架,2010年,正式把“大中小学联动”作为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实施模式之一。前不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中科院植物所等30个实验室创立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50名学者、院士、教授被聘为工作室社团联盟导师团导师,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的条件和空间。针对这一新鲜探索,有关专家有话要说: 

高洪(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从人才培养来说,把大中小学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很有创意,因为创新人才确实要从小培养,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要做到三件事:一是让孩子们有广泛的兴趣,爱问问题;二是让他有兴趣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第三件事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小学阶段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都能够不断地保持这种随时问“为什么”的状态,保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就非常有希望冒出来。 

正确方法就是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发现对于某一个领域里有极其浓厚兴趣的孩子,比如一个对天文有兴趣的孩子,说起星座来,如数家珍。我们应该很好地培养这样的孩子,让大学的教授和中学的老师一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让他们持续保持这种兴趣。我们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先培养广泛兴趣,然后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