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谈谈这所一校三址教育理念

144
作者 abcdef1011 米粒妈咪课堂  ← 点击红色字,关注公众号
2018-05-15 13:32 字数 8633 阅读 1711评论 0
36天视频号掘金营:手把手教你搞定视频号
近日有不少家长通过米粒妈妈网公众微信(bjxschu)咨询小编说:一所学校多个校区,到底在哪个校区上最好?家长们内心的纠结可以理解,不过,近年来,不少名校都在纷纷出招,努力实现各个校区水平的优质均衡。这里头,不能不提及海淀区中关村二小。这所建校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京城小学名校,在过去近20年间,共参与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是海淀区承接新建校、合并校最多的学校。目前一校三址,包括中关村、华清和百旺三个校区。在这所一校多址的小学名校,学生家长却很少有人为选择校区而烦恼。背后到底有啥秘诀?10月22日,在中关村二小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上,“年轻的老校长”杨刚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和治校之道。70后校长杨刚是在中关村二小里成长起来的“少帅”,2003年,29岁的他开始执掌这所小学名校。在圈内专家眼中,为人儒雅、温和、谦逊而低调的杨刚校长多年来一直安安静静地做教育,思路清晰,稳健务实,刚柔并济。在这所主张并践行“家园文化”的学校里,老师和孩子从容、阳光而自信,整个校园张扬着“纯真、善良和美好”的精神。“多年来,‘杨刚时代’的二小一直全面收获着海淀区、北京地区的正向评价——它纯正的校风学风、非大班教学、非功利的教育观、老师的整体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等都赢得了官方和大众的良好口碑。”今天,“让每朵花儿都绽放最美的自己”正成为这所学校的价值追求。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杨刚校长在办学实践研讨会上的发言,既是对开头问题的回答,也是分享他对教育的感悟和思考。家园文化是二小发展的灵魂,是二小长久以来稳定发展的根基。家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多年的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渗透校园的每一个地方,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小是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中关村第二小学于1971年建校,作为海淀区优质学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始终承担着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社会责任。在过去17年中,二小共参与了7个学校或校区的发展建设,成为海淀区小学中参与办学形式最多、承接新建校、合并校最多的学校。随着二小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也在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那就是,如何让来自不同校区的师生与原二小的师生真正成为一家人,形成更大的合力?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提出:继续坚持用“家园文化”引领,在多校区办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吸收来自不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缩小校区间的差异,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以家园文化的力量推动多校区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及合作共赢。在实践中,二小的家园文化得以进一步确立,进而解读为这朴实的三句话:“二小是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目前,这三句话已经成为每一个二小人所欣赏、推崇并以此作为行为原动力的一种共识。二小是大家的。我们强调:校区之间只有地理位置不同,没有先后顺序之分,也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有的是统一的管理、充分的接纳、平等的待遇,突出每一个人在中关村二小的主体地位。二小的发展是为大家的。学校充分尊重老师们的合理意愿。如,选择校区的意愿、专业发展的意愿等。这种尊重与民主使老师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也使所有的教师对学校的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对学校有了归属感。二小的发展是靠大家的。在浓浓的家园文化的浸润下,老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倾情奉献,真正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人。家园文化的确立,帮助三校区师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知、愿景认同和观念整合,把三个校区所有的师生凝聚在一起,成为“大二小”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校多址,如何让二小的优质教育不缩水?面对各个校区的发展建设,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合并校还是新建校,都是二小。每个校区的家长和学生都希望享受到二小优质的教育。所以,在我的心里,每一个校区都是同等重要的。肩负这份责任与使命,我不断在思考:如何让二小的优质教育不缩水,实现校区间优质均衡发展?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构建立体管理网首先,构建立体管理网。相对于单一校区办学,多校区办学的管理难度更大了,问题更加复杂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校区间学校工作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规划同步实施、教师发展研修制度一视同仁、学生培养目标同步落实,这是实现多校区同步、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探索实施了家园文化下的网状管理结构,即:以横为主、以纵为辅,横纵结合,构成立体管理网。“横”体现学校在教育、教学、后勤等方面对各个校区统一的扁平式管理,它保证了校区间的同步优质发展;在管理过程中,我的工作重心是抓全校业务、而不是抓校区,弱化校区行政功能。学校的教育、教学、后勤、人事分别安排一位副校级领导干部负责,统筹管理相应工作,确保三校区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纵”是指行政纵向管理。体现学校对各个校区发展的科学放权,允许校区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实现校区的特色发展。校区设一名行政牵头副校长,三个校区分别设立教育、教学和后勤办公室。行政副校长主要职能是结合校区实际情况统筹、协调、落实本校区日常工作。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交织为了让管理人员既能从微观层面管理好校区内工作,又能从宏观层面加强校区间联系与促进校区间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在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上充分发挥了职能交织的作用,如:德育副校长鲍海楠兼任百旺校区行政副校长;华清校区行政副校长王迎新主抓全校的语文教学,同时负责华清校区的语文教学;百旺校区德育副主任丁伟兼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等。这种网状的组织管理结构和管理职能交织的分工方式,确保多校区是一个整体、一套班子,同样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样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保证校内管理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在这个网状管理结构中,每个人的工作上、下、左、右都有与他人相连的交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与角色,既体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又优化了管理人员,实现了管理中的实效与高效。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大了、担当更大了。为了校区间同步、优质、均衡发展,干部和教师团队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努力。搭建多维数字平台多校区办学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实现校区间的统筹管理与同步发展?中关村二小利用教育+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为三校区统一搭建了多维的数字平台,打破了三校区的空间限制,实现了三校区教育教学和行政等工作的全面、实时、零距离沟通。2006年2月,为了满足校区间统筹管理和同步发展需求,学校开通了中关村和华清两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随着校区的不断变化,2009年,又开通了中关村、华清、百旺三个校区的视频会议系统。现在无论干部、教师在哪一个校区,都可以实现同步教研、同步听评课、同步会议等工作需求。与此同时,协同办公系统、智能排课选课系统、学生课堂评价系统、教师网上测评系统等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工作和学习方式在二小早已形成常态。二小人在多校区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一个二小、一个标准、一个质量”,努力实现多校区同步、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在二小,没有本校与分校的概念;在二小,没有选择校区的烦恼。只要你走进二小,任何一个校区都可以享受到二小优质的教育。 来源:京城教育圈
作文大全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
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